徐冠仁,1914年3月7日出生于江蘇省南通縣,1930年在南通學院附屬農科高中畢業,升入南通學院農科。后轉入國立中央大學農藝系,于193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因學習成績優異留校任教并從事水稻遺傳研究。1946--1950年6月,徐冠仁接受明尼蘇達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主攻遺傳學,輔修植物學,獲博士學位。1980年他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物學部常委、副主任;1990--1991年任生物學部代主任。2004年2月18日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90歲 。
與國立中正大學的淵源。1934--1946年6月,任中央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在中央大學工作期間,曾于1941年2月受周拾祿邀請在國立中正大學短暫受聘為農學院助教,后于7月左右返回中央大學教學。
一心為民、一心為國。1956年,徐冠仁放棄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和夫人黃小玲(明尼蘇達大學園藝學碩士),攜幼子轉道日本回國,報效祖國。自1956年回國以后,曾先后出訪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奧地利、泰國、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國。在出訪期間,他往往放棄東道主安排的觀光活動而去詳細考察所在國科技發展狀況和新動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進行對口學術交流,不失時機地宣傳中國核農學的發展現狀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積極爭取國際合作,溝通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各國的廣泛聯系。1990年3月,他應美國核學會邀請參加學術會議,在美國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會后能多住幾天,與親人團聚,但他想的是國內還有許多工作等待他處理,沒有多住按期回國。
早期為研究小麥核誘變專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原子能和平利用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徐冠仁采用熱中子和X射線處理小麥種子,得到抗稈銹病突變體,為抗病育種指出了新的途徑,受到國際育種界的重視,他的名字被列入聯合國1954年印發的《世界小麥育種家和育種站名錄》中。
大力發展原子能農業。1956年9月6日他在北京永安飯店起草了一個建議“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原子能農業應用實驗室”,克服重重困難,于1957年9月,中國第一個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正式誕生。同時,在北京農業大學講授輻射育種課程兼帶研究生;親自主持輻射遺傳育種研究課題,并指導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員開展輻射誘變育種工作,獲得了小麥抗稈銹病,洋麻抗炭疽病,高粱矮稈、棉花、小黑麥早熟突變體等。到1958年,該所的同位素示蹤、低劑量刺激農作物增產、輻射保藏食品、輻射消滅病蟲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繼開展了起來。1979年3月成立了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創辦了《原子能農業應用》期刊,中國的輻射育種與輻照保鮮已經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國際上處于先進行列,他的事跡已載入《原子能科學家名錄》之中。
育成中國第一個雜交高粱。徐冠仁十分關心和重視中國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早在1957年籌建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的同時,他便利用從美國帶回來的高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材料,向青年研究人員講授應用“三系”配套生產雜種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并成功地育成了中國第一個雜交高梁。
致力科學服務四化建設。徐冠仁常說:“知前人所已知,識時人所未知,為后人導新航,乃科學家之本色”;“將知識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加上獻身精神的力量,我們將無往而不勝”。他還經常應邀在省、市、自治區召開的一些會議上做學術報告,闡述科學技術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義,指明科學技術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向和途徑。他向國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中國廣大水面資源發展水上種植業的新建議,并在杭州中國水稻所開展“水上種稻、種菜”的試驗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該項研究現在正擴大試驗和深入探討之中,旨在將水上種植與水下養殖相結合,陸地生產與水域生產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他的這一開拓性業績已載入1991年《中國名人年鑒》。1984--1985年,他曾擔任國際水稻研究所董事會董事及國際科聯亞洲生物科學網理事會理事。由于他在國內外農業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國傳記研究所,將他的業績載入《國際杰出領導大詞典》,并授予他《杰出領導》獎牌。
發揮余熱,貢獻核農學事業。他雖身居二線,但還是照常工作,經常應邀外出講學,參加學術會議,項目論證,成果鑒定,職稱評審以及研究生論文答辯等活動。擔任《核農學報》主編;擔任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擔任國家科委同位素專業組副組長、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農業科學評審組成員;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等書刊編委;擔任中國科學院合肥“離子生物學效應及誘變育種研究組”顧問等。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劉慶言(本文部分資料由江西師范大學張建中、鄭瑤提供,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