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封懷,祖籍江西省修水縣桃里鄉竹炭村,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27年畢業于東南大學,1934—1936年為創建廬山植物園而留學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植物分類學家,被譽為“中國植物園之父”。1993年4月13日因病逝世于廣州。
與國立中正大學淵源。1942年陳封懷在昆明任靜生生物調查所研究員期間,受胡先骕邀請于1943—1945年擔任中正大學生物系教授,之后為建設廬山森林植物園辭去了中正大學之職。后來廬山森林植物園因辦公經費困難,于1946—1948年又兼任中正大學教授一職以貼補辦公經費。
官宦子弟愛國勤學。陳封懷曾祖父陳寶箴,曾國藩稱為“海內奇士”,因戊戌政變而遭革職;祖父陳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戊戌政變與父同時被革職,是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近代江西詩派的領袖;父親陳衡恪,杰作《北京風俗圖》,是民初國畫大師,著有《中國繪畫史》等;其叔陳寅恪,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在清華大學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后,陳封懷為愛國熱情所驅使,憤然離開教會開辦的金陵大學,轉入國人創辦的東南大學。這兩所學校學分不銜接,他寧可犧牲一些學分,延遲一年畢業也在所不惜。1936年后廬山森林植物園建設如火如荼,1938年日軍攻陷馬當后攻入九江,在植物園其他領導先期撤離廬山之后,他仍然堅守崗位,直至廬山能聽見炮聲時,他才在工人的勸說下,灑淚離開廬山,輾轉到中正大學園藝系任教。
努力學習,貢獻植物園事業,成為中國植物園之父。1927年,東南大學畢業后,先后執教吳淞中國公學、沈陽文華中學、清華大學和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1933年冬,靜生生物調查所與江西農業院合作創建廬山森林植物園。1934年公費出國留學進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研究學習。1936年學成歸國,曾歷任廬山植物園主任、中正大學園藝系教授、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副主任、武漢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還兼任廣東省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園林學會顧問,為中國植物園的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是公認的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植物園之父”。1981年8月,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九屆國際植物園協會會議上,被增選為國際植物園協會常務委員。
愛憎分明,保護好中國唯一的植物園。1948年秋,蔣介石、宋美齡為了裝飾他們在廬山的別墅--美廬,一天派了四個彪形大漢到廬山植物園,強行挖掘鮮艷如丹的紅楓。陳封懷不畏強暴說:“紅楓不能挖,樹木是植物園的,我的責任是保護”。此后江西省省長王陵基為此曾“宴請”他,要他“割愛”,時任廬山管理局局長為此威逼他,他都絲毫不為這一切所動,保住了樹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軍隊的散兵游勇,在廬山大肆搶劫,搜刮民財,人們紛紛逃避,他卻與職工一道,臨危不退。一天深夜,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將他捆綁起來勒索錢財,幸好第二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登上了廬山,他才得到了解救,保留好了中國當時唯一的植物園!
系統整理深入研究報春花科植物,成就與貢獻突出。報春花科是被子植物進化中的一重要類群,分布于全世界,種類繁多,有22屬,近1000種。中國種類特別豐富,但標本資料較少,在分類上難度較大,無人作過全面的整理。陳封懷留學英國時,主要學習、研究內容是報春花科植物?;貒?,1936—1979 年先后發表系列論文,對該屬約120余種植物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理論上對該屬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和起源,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新見解。1975—1989年,他集中精力對中國報春花科植物進行系統研究,經十余年努力,終于首次全面清理了中國報春花科植物的種類,共13屬517 種,并進一步把研究的范圍擴大到整個東南亞地區。經過深入研究,論證了中國西南山區是珍珠菜屬、點地梅屬和報春花屬的現代分布中心和多樣化中心,也是其起源中心。他們還重新劃定了報春花屬30個組的界限,對部分種類的隸屬作了調整,使組的劃分更趨自然,糾正了前人和西方人著作中的許多錯誤。陳封懷等編著的報春花科被認為是研究模式標本最多、清理種類徹底,并從演化趨勢和親緣關系進行了全面探討,與國外同類工作相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處于領先水平,因此榮獲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默默無聞辛勤建設廬山植物園。新中國建立之初,廬山森林植物園職工生活非常困難,大米要從星子縣步行經含鄱口挑上山,菜往往是馬鈴薯或自己腌制的蘿卜纓子,冬天連水鞋都沒有,但陳封懷沒有離開,而是與職工一道,毫無怨言,辛勤建設中國這座唯一的亞高山植物園,并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巖石園。他通過植物園的引種馴化,在我國首次成功地引種了西洋參、糖槭、檀香、白樹油、歐洲山毛櫸、神秘果等多種特種經濟植物、造林樹種、藥用植物和園林觀賞植物,豐富了中國的植物資源。僅裸子植物便引種栽培了11科37屬270余種,成為國內種植裸子植物最集中、最豐富的場地,在國際上受到較高的評價。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