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專欄
校史人物
共大“一個半教授”之周蓄源教授
發布時間:2022-09-26 點擊:
周蓄源(1901-2000),安徽來安人,著名樹木學家、林業教育家,碩士生導師,民盟盟員。1929年金陵大學林科畢業,留校教授樹木分類學。1937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獲碩士學位,1940年回國,繼續在金陵大學任教。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調入南京林學院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8年10月,調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工作,任林學系主任至1963年底,主講樹木分類學、樹木學等。1969年起,任江西省政協第三、四、五屆委員。曾任中國林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江西省林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四屆理事會顧問、江西省植物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江西林業科技》(現《南方林業科學》)第一、二屆編委。
“一個半教授”。1958年8月1日共大成立并開學了,“先上馬后備鞍”的問題日益尖銳,其中師資是個很大的問題,那時共大總校師資力量非常缺乏,很多學校、地方也大力支持共大的建設,但當時全國建設資源都很緊張,人才更是難求,為此南京林學院派出測量教研室的周蓄源教授、植物教研室的黃永宜老師和研究生施興華支援共大。在1969年9月江西農學院并入共大總校之前的近十年間,全校教師中只有周蓄源教授,戎炳麟副教授,號稱“一個半教授”。
對苔蘚事業的貢獻。1931——1933年,原金陵大學教師周蓄源和美籍教師史蔚德在貴州和廣西兩省進行了植物標本采集和考察工作。該校標本采集員焦啟源參加了1931年史蔚德組的工作,以采顯花植物為主,未見苔蘚植物標本記錄;周蓄源單獨一組采集隱花植物,注重了苔蘚植物的采集,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經巴特拉姆鑒定,發現1個新屬,11個新種和2個變種。兩省考察后,由周蓄源于1933年在金陵大學農專月刊上,用中文發表了《烏江高等植物之觀察》;1935年史蔚德與周蓄源一起在金陵大學學報發表了《廣西植物調查紀要》;同年還共同發表了《近期的廣西植物調查》等論文。
對我國海南橡膠種植業的貢獻。1950年周蓄源教授參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農林部組織的海南橡膠種植基地調查、規劃及建設,1953年獲海南調查繁殖橡膠工作一等獎,為發展我國橡膠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江西板栗事業的貢獻。1962年林學系主任周蓄源教授受中央農墾部王震部長委托,并于1963年主持農墾部下達的“丘陵紅壤板栗栽培研究”科研課題,建立板栗品種基地,大力發展板栗品種引種試驗研究。周蓄源研究團隊1975年在峽江縣在金坪墾殖場(現在的峽江縣金坪華僑農場)發現了一株變異株并加于馴化和繁殖,終于育出“金坪矮垂栗”。
教學與編撰工作。周蓄源教授在林學系主講《植物學》、《森林植物學》、《樹木分類學》、《樹木學》和《測量學》等課程。耄耋之年積極擔任《江西森林》、《江西植物志》副主編,并承擔了《江西植物》樟科植物的編寫工作,其中《江西森林》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江西森林的研究》獲1987年度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擔任《江西林業科技》(現《南方林業科學》)第一、二屆編委。
設立“周蓄源獎學金”。1991年12月90壽辰之際,他拿出自己的積蓄,在江西農業大學林學系設立“周蓄源獎學金”,獎勵林學專業優秀學生,鼓勵青年學生成長。
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1982年,81歲高齡的周蓄源教授成為我校林學系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周蓄源教授開始招收樹木學研究生,1985年樹木學科獲得了碩士授予權。他不顧自己年邁體弱,招收研究生,為林業事業的發展培養新人,并與同學科其他教授一道積極努力,使江西農業大學森林植物學科成為我校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之一。畢生從事林科教育和研究,在樹木分類和林業測量領域造詣甚深,在中國花椒屬分類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擔任系主任。周蓄源熱愛教育事業,辛勤耕耘,注重教書育人,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他經常帶領學生深入林區,開展現場教學,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實踐性教學。他還積極倡導、多方籌集資金,主持建立了共大總校植物園。在擔任系主任期間為林學系教學的規范化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風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對林學系后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周蓄源教授一生致力于林業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林業科學技術人才,為中國林業,特別是江西林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周蓄源教授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劉慶言
作者:
審核:yuan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