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綿浚1924年12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奉新縣馮川鎮沙洲廖家,1947年畢業于江西省立農業專科學校(為江西農業大學前身學校)農藝墾殖專業,1950年在日本九州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1949年去臺灣。1952年任臺灣省臺中縣技正、農業學校校長;1955年任臺灣糖業試驗所副技術師;1962年任臺灣農村復興委員會技正;歷任臺灣省政府顧問、“行政院”農委會參事;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臺灣綠化協會理事長。廖綿浚士還兼任臺灣大學、臺灣興中大學、臺灣文化大學、臺灣屏東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福建農林科技大學等多所大學教授。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一、水土保持事業成就輝煌
廖博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半個多世紀,其創造的“廖氏山邊溝”水土保持新技術,改變了千百年來山坡地耕種傳統模式,改良了土壤,實現了山坡地耕種機械化,把萬千農戶從扁擔、鋤頭中解放出來,既美化了環境,又保水育土,省工經營。這種一舉多得的綠色山坡地機械耕種方式,深受臺灣農民喜愛,并在國際上得到極大肯定,成為世界性水土保持方法。
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世界推廣“廖氏山邊溝”水土保持新技術。已經在日本、土耳其、阿爾及利亞、東南亞、中美洲、南美洲、美國南部、波多黎各、夏威夷、加州、錫蘭等國家和地區廣為推廣,“廖氏山邊溝”新技術不僅解決了陡坡地水土保持難題,而且將它帶進了現代化經營高層次,同時使環境保護提升到環境保育的全新境界。
百喜草,一個吉祥的名字,原產于拉丁美洲,是廖綿浚經過長期比較、篩選,引種培育成功的,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適應性極強,生長快,覆蓋度大,生物量高,不僅具有顯著的水土保持功能,還廣泛運用于果園壓青、公路護坡、家畜飼養、食用菌培育等,綜合利用前景非常廣闊。
二、心系祖國,報效祖國,積極支持、參與國家水土保持事業
1989年廖博士退休后,多次來到祖國大陸和江西考察,主持海峽農業交流工作。廖綿浚就祖國大陸水土保持情況,多次提出建設性意見,國臺辦非常重視并報國務院。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副總理溫家寶均作了重要批示。在國家計委、國臺辦、科委、水利部、農業部和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關心和支持下,經海峽兩岸科技人員合作研究,江西省已經初步研究出適合長江以南紅壤坡地、農場、風沙地土地、稀土尾沙、公路、鐵路及水庫邊坡的水土保持技術,而經實施后收到明顯效果。已經成為祖國南方13省2市水土保持示范樣板。
三、關注母校,助力母校發展
1990年10月,海峽兩岸農業交流會在南京舉行,廖綿浚應國家農業部邀請參會。當時江西的“山江湖工程”是會議的熱門話題之一,由此引發了他對家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會后,他回到了江西奉新縣,在感受家鄉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發現家門口的奉新河床升高了,原本青翠的山巒也變得裸露了,并暗下決心:把自己的一生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和成果奉獻給故鄉,讓江西的山常青,水更綠。
時任省委書記舒惠國以一個農業專家的眼光看到了百喜草給江西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三高”農業帶來的希望,并指示江西農業大學進行百喜草的引種培育工作。1992年,百喜草在江西農業大學培育成功,展現出無限的生機。
為了使百喜草早日扎根于家鄉的紅土地,廖綿浚辭去了配有高級轎車和高薪的“臺北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執行長的職務,不顧年高體弱,穿梭于贛臺之間。還將自己珍藏的3000多冊圖書資料送給了江西農業大學。
在舒惠國的安排下,他親自到南昌、贛州、撫州、九江等地考察,先后在江西農業大學、寧都等地舉辦培訓班,傳授百喜草種植技術。還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講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
四、積極貢獻江西水土保持和經濟發展
至1999年,百喜草在江西的紅土地上茁壯成長,在江西已遍布80%以上的縣市,為江西水土保持、生態農業、環境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江西重點林業大縣寧都,9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積達10萬多公頃,甚至出現“寧都要遷都”的驚呼。通過全面實施農業生態工程建設,特別是推廣在針葉林中套種百喜草,解決了“遠看山頭綠,近看水土流”的棘手問題,使全縣山地植被覆蓋率上升到71%。
“稀土之鄉”龍南縣引種百喜草改善礦區環境,使滿目瘡痍的礦區重現綠色生機,此舉被中國第二次稀土工作會議譽為“龍南模式”向全國推廣。還有豐城市種草和治沙防沙結合;婺源縣利用百喜草改良茶園;銅鼓縣種草促進養殖業;南昌市利用百喜草綠化城市等都取得了成功。
在江西德安縣燕溝設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小流域科研基地,無論是目標、內涵、方式、試驗規模,不但祖國大陸少見,而且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廖氏山邊溝+百喜草”新技術,被農業部評為深受農民喜愛的十項新技術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向江西農業大學發來急電,要求技術合作。

作者:江西農業大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