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五年來,江西農業大學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著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品牌金課,扎實推動紅色基因傳承,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育人資源,全面激活實踐育人潛能,用好用活各類思政教育資源,助力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
打造品牌思政“金課”
“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哪些國際合作”“怎樣建設生態文明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校長魏輔文院士,正在給同學們講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專題。2600多名2022級本科生通過線下線上形式參與聽課。
與魏輔文院士一同登上講臺的,還有江西省勞動模范、銅鼓縣永寧鎮八畝村黨支部書記周慶緒,他用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生動具體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按照“從個體到一般、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從形象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的要求,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入耳入腦入心,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2020年下半年,學校率先在全省高校推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課程”。2022年,這門課更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主課堂由“1位校領導+1位外聘專家”主講,線上分課堂在固定教室通過網絡平臺直播,安排思政課專任教師輔講。課程實踐環節由團隊成員、相關專業教師、基地人員共同組織。據不完全統計,含校內團隊、校外專家、實踐指導教師在內,直接參與首輪課程教學工作的人員就達80余人。
知名專家學者、先進模范人物、一線實踐典型,一個個實例、一段段感悟、一組組數據、一件件實物,思想政治理論課蘊含的大道理,變得可感可知、通俗易懂!聽完課的學生紛紛表示收獲很大:“更加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對我們的國家更多了一份熱愛。”
推動紅色基因傳承
日前,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公布2023年江西省“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校”名單,江西農業大學成功入選。近年來,江西農業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構建紅色矩陣,豐富創新紅色育人載體,用紅色文化為立德樹人和強農興農鑄魂。
在清明時期,組織師生前往方志敏烈士紀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接受紅色文化洗禮,是學校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傳統,一批批江農青年學子在莊嚴的方志敏烈士雕塑前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紅色場館,圍繞學生推出“一線課堂”微黨課、微團課,在校園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鏈接。學校著力建設的紅色教育“一線課堂”,成為以紅色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途徑。
線上“云游”與實地走訪結合、社會實踐與紅色教育融合,尋訪紅色景點、重溫革命歷史、感悟社會變化、奉獻青春力量,參與“紅色走讀”活動成為了江農學子的自覺實踐。僅2023年暑假,全校就組建了55支“紅色走讀”團隊,1000余名師生奔赴井岡山、瑞金、于都等紅色圣地開展實地走讀活動,近2萬名學生參與了線上走讀,他們在走讀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勇擔青年使命。
“選擇一首好歌,組織一支隊伍,講好一堂黨課,領悟一種精神,唱出一種信仰,凝聚一股力量”,學校開展的“歌詠黨課”是學校開展紅色基因傳承的又一特色活動。各個基層黨委通過別開生面的黨課講解,激昂向上的紅歌展演,落地落實的民生實事,讓師生們在“沉浸式”“體驗式”中激發情感共鳴,接受精神洗禮。
挖掘校史文化育人資源
作為一所有著110多年歷史的高校,江西農業大學的主要脈絡來源于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和江西農學院。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理想、守信念,不怕苦、敢闖試,愛勞動、勤耕讀,向社會、為人民”的“共大精神”,如今已成為一代代農大人不變的底色。
如何更好傳承弘揚共大精神、用好用活共大精神,也是全體農大人不斷探索的課題。“‘共大精神’永不過時,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是江西農大人科教興國、強農興農的強大精神動力。”校黨委書記黃路生如是說道。
大禮堂、老辦公樓、1號大門等一批共大時期的老建筑,時下正成為師生們賞春打卡的熱門地點。近年來,學校秉持保護利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一批共大時期的歷史遺跡進行了修葺修復。這些建筑,不僅是學校發展歷程的證明,也是共大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在大禮堂播放師生原創的校史微電影《芳菲》,是學校校慶活動的固定“節目”。影片以共大校史為素材,用鏡頭語言充分闡釋“共大精神”。這部分微電影不僅是深受師生喜愛的作品,而且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第六屆“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中,曾經榮獲了一等獎。
如何將共大精神融入大學生課堂教學,也是學校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問題。為此,學校注重將共大校史融入思政課程,積極在思政課堂闡釋、宣講共大精神;同時,傳承和發揚共大“半工半讀”的經驗和特色,開設“耕讀勞動教育”課程,組織編寫“大學生勞動及耕讀教育”“中華農業文明英語讀本”等教材,開展插秧比賽、插花技能大賽等勞動實踐,將“共大精神”作為思政素材融入課程教學。
激活實踐育人潛能
學校榮獲“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1名教師獲評“優秀個人”(全省10人),1支志愿服務隊獲評2023年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1個項目獲評“優秀品牌項目”(全省3項),獲獎總數位列全省高校榜首……在團中央青年發展部通報表揚的2023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集體、個人和項目名單中,江西農業大學榮獲多個榮譽,這也是學校第30次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
據了解,在2023年暑假,江西農業大學圍繞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宣講、國情觀察、鄉村振興等9個方面共立項組建了84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營隊、14支“共大文化遺址”調研專項活動營隊、12支“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科技小院專項活動營隊,共計110支隊伍開展相關活動,3000余名師生赴省內外86個縣區124個鄉鎮!
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已經成為師生們的共識。
“油茶具有一定的耐低溫能力,一般的低溫雨雪對油茶生產有利無害,但極端低溫和春季低溫凍雨,會造成油茶幼果凍壞脫落,樹勢變弱。”倒春寒時節,袁州油茶科技小院,在生產一線面對面指導農戶們采取預防措施。學校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回信精神,依托成立的61個科技小院,組織一大批江西農業大學的碩士生、博士生在田間地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一批批青年學子在農田里從“生手”變“能手”,在“自找苦吃”中增強本領,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供稿:袁甲 審核:賀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