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紅色、綠色、金色、古色資源,多形式教育引導、多渠道鍛煉實踐,多年以來,江西農業大學保育院堅持立足自身優勢特色,深入挖掘拓寬幼兒教育資源載體,逐步探索形成“四色文化教育”模式,努力為孩子們營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成長環境,用斑斕的色彩點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紅色“潤心”,培育愛國情懷。如何用江西的紅色資源、江西農業大學校史中的紅色資源滋潤童心,農大保育院作出了諸多嘗試。在日常教學安排中,保育院定期給孩子們講述江西的紅色故事,讓孩子們了解先烈們如何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的實際。這些故事,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愛國情懷,而且讓他們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江西農業大學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共大精神”,也是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共大精神”強調勞動與實踐結合,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帶領孩子們參觀共大校史、參與各種勞動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前輩們的艱苦奮斗故事,逐步培養勤勞節儉意識,引導孩子們做“共大精神”的傳承者和發揚人。孩子們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心靈受到了深刻的觸動,愛國愛黨的種子逐步在心里生根發芽。

綠色“慧心”,探索自然奧秘。帶領孩子們參觀大學的植物園,讓他們親手觸摸各種植物的葉片,感受生命的鮮活與多樣;組織各種戶外活動和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探索,感受生命的活力。在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識別不同的植物,了解了它們的生長習性和用途,在探索與體驗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感悟。通過精心組織和安排,大學校園成為孩子的戶外課堂,校園內豐富動植物資源成為大家接受教育的載體,孩子們明白了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大家的心靈在綠色滋養中得到了升華。

金色“煉心”,鍛煉意志品質。農大保育院結合勞動教育,通過邀請專家教授上課,組織孩子們到實驗田播種、插秧、收割稻谷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了解了稻谷的生長過程,體驗了農民辛勤勞動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糧食,尊重勞動。同時還結合稻作文化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課程,如稻谷畫、稻草人制作等,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深入了解稻作文化的內涵,培養他們的勞動精神和創造力。在這里,孩子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勇敢,他們的心靈在金色的洗禮中變得更加堅強。

古色“悅心”,汲取傳統智慧。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農大保育院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歷史文化的窗戶。通過參觀非遺展覽、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方式,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春節的貼春聯、掛燈籠、逛廟會,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的做月餅、賞月等傳統習俗,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了解了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增強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學會了尊重傳統、珍視文化,在古色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愉悅、得到啟迪。

江西農大保育院以“四色文化教育”為特色,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富有文化底蘊的成長環境。四色文化教育活動特點鮮明,既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又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能夠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更能夠在心靈上得到滋養和成長,他們學會了感恩和珍惜,學會了勇敢和堅強,更學會了責任和擔當。這種教育方式不僅點亮了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更為他們的未來注入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供稿:保育院 審核:蔡瓊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