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專欄
校史故事
五大發祥學校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
發布時間:2022-04-05 點擊:
1958年3月,汪東興從中央下放到江西,任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兼農墾廳廳長。1958年5月,全國農墾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汪東興作為江西代表回北京參加會議。會議期間,他去看望毛主席,匯報了江西工作情況,提到了江西墾殖場辦技術培訓班帶來了明顯增產效果。為此,毛主席很高興,并指示汪東興“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
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人委根據毛澤東關于“半工半讀”教育思想,在邵式平、汪東興、劉俊秀的積極建議下,作出創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決定,6月15日,定校名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以下簡稱共大)。“先上馬后備鞍”,共大很快籌建起來。1958年8月1日,共大總校和井岡山、大茅山、油山、黃崗山、云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時舉行開學典禮,當時有學生11000多人。
共大以“抗大”為榜樣,以江西各地區、縣所在地的國營農林牧副漁綜合墾殖場為基礎,實行省、專、縣分級辦學。即省辦總校,以辦大專、本科為主;省屬和專屬分校辦中專,個別辦大專;縣屬分校辦初技,個別專業辦中專。形成全省高、中、初多層次的農業教育網。最高峰時,總校1所,全省有分校126所,學生有5萬人之多。
共大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辦學,提出“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辦校方針,堅持“不要國家一文錢”。學校根據所設專業辦起了農場、林場、牧場和服務農業的工廠。經過實踐,實行系、場(廠)合一,實施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并配制相應的教學生產配當表。堅持“工”與“讀”“工”與“學”有機結合;堅持專業課為發展生產服務,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
在教學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教學內容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農業、面向生產、面向基層。教材編寫貫徹“少而精”,注重科學性、實踐性和先進性。教學方法上實行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專業教學與專業生產、校內教學與校外生產實習相結合。在生產勞動的安排上堅持三個為主:一是生產以農林牧生產為主;二是勞動以學生勞動為主;三是學生勞動以專業勞動為主。共大堅持“學什么、做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共大要求教師、干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教師實行中“半工半教”,做到能文能武,教書育人,提倡“一專多能”,在干部中提倡“能上能下”。共大根據半工半讀的辦校特點,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四個教育:一是堅持理想教育;二是堅持革命傳統教育;三是學農愛農扎根農村教育;四是勞動和艱苦教育。
共大實行多種形式辦學,在招生中除招收高、初中畢業生外,還招收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入學。文化程度偏低者,先進預科班學習,經考試合格進入專業學習。學生畢業后,少數由國家統一分配,絕大多數實行“社來社去”“場來場去”,回到農村、基層工作。1958年6月,共大招生簡章明確指出學生畢業后發給文憑,統一分配或自行就業。1959年8月,省委、人委《關于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工作特點》中指出,為了幫助人民公社教育與培養干部,可保送一名至兩名具有培養前途的公社或大隊的優秀干部到共大學習,“畢業后,保證回原地工作”,這“社來社去”的最早表述。1966年6月省委批準共大總校黨委《關于社來社去問題的請示報告》,決定當年開始招收的中專以上學生(包括總校在內)逐步實行“社來社去”。共大創造的“社來社去”招生和畢業生分配制度,是一項重大改革,打破了國家包分配的畢業就業制度,為提高全體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開辟了一條廣闊道路。
共大自創辦以來,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59年,周總理題寫了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校牌;1961年7月30日,毛主席寫下了《七三O指示》信鼓勵共大辦學事業。1962、1966年,朱委員長兩次視察共大總校和分校,四次為共大題詞。1964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多次肯定共大是半工半讀的典型,鼓勵各省效仿。
1965年4月,“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前面加“江西”冠名,總校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1968年6月,“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72年10月,又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1978年2月,共大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5月,“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并更改辦學體制為全日制辦學。1980年11月20日,更名為江西農業大學。
1958至1980年,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歷經22年辦學,高峰時(1971年)有總校1所,分校126所(其中社辦5所),為江西“三農”事業培養了213529名畢業生(其中總校10563人,分校202966人),輸送了大量高、中級農業科技人才和具有初級農業科技知識的新型農業勞動者。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劉慶言
作者:
審核:g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