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學院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凝練學科方向,深入推進學科發展與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育人水平和服務能力,在黨建引領、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奮力開創學院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用奮進之筆書寫學院“非凡十年”的美麗篇章。
培根鑄魂,黨建思政高質量發展
學院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緊緊圍繞學校黨委工作部署,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強農興農”根本任務;圍繞“五個到位”“七個有力”“四個合格”建設目標,聚焦“強化政治建設、突出問題導向、完善引領機制、推動事業發展”總體要求,按照“分層、分類、分眾”建設思路,打造“活力黨建”,高位推動黨建“三化”建設,筑牢“四梁八柱”;打造“融合黨建”,創建“匠心琢玉”工程黨建品牌,聚力“質量攻堅”,進一步引領和帶動師生黨員“作示范、勇爭先”,凝聚全院師生合力、增添事業發展動力,以高質量黨建促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學校高水平農業大學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
學院不斷擦亮文化特色,凝練出“精工治學、明德篤行”學院精神。2021年,在全省高校黨建“三化”建設中被列為示范觀摩點,教工第四黨支部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學院先后獲得?!跋冗M基層黨組織”、校“三育人”先進集體、“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1名黨支部書記獲得“新時代贛鄱先鋒”之“一心為民好支書”稱號,4名黨員獲得校“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名黨員獲得?!皟炐泓h務工作者”稱號。
學院高度重視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由學院黨委頂層設計,團委具體指導實施,強化“黨建帶團建”,充分發揮學院團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學院團委通過開展“兩紅兩優”評選,增強團干部主動擔當作為,學院團委連續4年獲評校級“五四紅旗團委”,1名教師團干獲評全省優秀共青團干部,1名學生獲評全省優秀共青團員;1名教師團干、2名學生獲評江西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個人,3個營隊獲評江西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優秀服務隊。學院連續5年獲得校就業先進單位,考研升學率凈增29%、連續2年獲得校征兵先進單位。學院組建義務維修隊連續十年在周邊社區維修電器,被大江網、中國青年網轉載報道。

強基固本,人才培養煥發新貌
學院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之問,深化“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改革,深入探索“五育并舉”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構建“引領塑新魂、考研促學風、實踐提質量、體育健身心、文明促新風”的學生工作格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十年來,在學校的關心和幫助下,學院育人條件得到大力改善。老師們搬進了新的辦公大樓,新建了工程訓練中心,新增辦公教學面積2萬余平方米,裝修了新的農機小院,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專業教師搭建了“雙創”平臺,切實提升了學院師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夯實“硬件基礎”之余,學院銳意創新、優化“軟件設施”。始終堅持以生為本,持續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先后對3個本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修訂了3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新工科+新農科”的特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強化實踐教育環節。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優化教師隊伍,堅持青年助教導師制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近年來,累計引進博士16名,農業機械教學團隊獲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1名教師榮獲“全國十佳優秀農機教師”稱號,1名教師獲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師”,3名教師獲“大北農”教學精英獎,7名教師獲得校“優秀教師”榮譽稱號,3名教師獲全國農業工程類專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學院鼓勵師生組建團隊參加各類學科專業競賽,積極實施以研促教、以賽促學,育人成果顯著。學生獲國家級獎項80余項、省級210余項,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大賽全國三等獎、第十六屆“挑戰杯”大賽全國三等獎、第十六屆“挑戰杯”江西賽區特等獎。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江西省普通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入選江西省一流特色專業,建設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1項。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實現了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0%以上,穩居學校前列,考研錄取率達35%以上,多年持續增長。

矢志奮斗,學科建設彰顯特色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進學科建設進程中,學院秉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理念,學院注重夯實學科根基,優化學科布局,按照抓創新、揚特色、上水平的基本思路,堅持產業導向,凝練方向、強化創新、突出特色,緊密結合農業工程發展國際前沿和紅壤低山丘陵區農業工程技術需求,圍繞產業鏈匯聚創新鏈,打造科研優勢,推動學院的學科發展向一流學科集群匯聚。十年來,學院瞄準雙季稻、柑橘、白蓮、油茶等區域特色作物和生豬養殖產業,集中對信息感知、機械化生產與初加工、養殖裝備開展科技攻關,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解決農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孜孜不倦的奮斗。過去十年,學院共獲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1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0余項、省級項目110項;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其中SCI/EI期刊論文190余篇;授權國家專利29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45件。學院共獲得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5項,研發的水稻精量直播機、無人機飛播、蓮子剝殼去皮通芯等5項技術成果成功實現了轉化,轉化金額共計515萬元。

學科加強工農交叉、技術融合,推進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工作,深化科教、產教、校地融合與協同育人機制,新增機械專業學位碩士點,新增1個江西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獲評1個“全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特色基地”,1名研究生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研究生學位論文抽審合格率100%,獲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與畢業生數之比位居全校第一。
產教融合,社會服務走深走實
近年來,學院強化責任擔當精神,胸懷“國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鼓勵師生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切實把強農興農使命放在心上,把護衛國家和江西省農產品安全責任扛在肩上。學院強化地方服務工作走深走實,依托自身專業優勢,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以知識鏈對接服務鏈,圍繞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破解企業技術難題、提升行業產品創新能力、聯合承接科技攻關任務、開展農機示范與推廣培訓等方式服務社會,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推動校地協同發展。
學科骨干教師積極為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言獻策,牽頭制定了《江西省水稻機械化直播生產技術規程》。指導專業學生牽頭組建了“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試用示范與推廣應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服務隊,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幫扶與技術培訓。每年分別在都昌、吉安、新建、袁州等21個縣(市/區)開展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試用示范與推廣應用,累計示范面積2千余畝,組織召開了現場觀摩與培訓會20余場次,培訓地方農機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農機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等18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000 余份,輻射推廣7萬余畝,助力江西農機化水平提升與脫貧攻堅成果,獲得了社會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被評為省級“優秀服務隊”。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面向未來,全院師生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凝心聚力,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提升育人能力,深化內涵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努力開創學院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學校高水平農業大學建設貢獻力量!
供稿:工學院 審核:周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