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9日,經管學院教工第四黨支部與彭澤縣紅領創客黨支部創新采用聯合共建模式,以“黨建+科研+社會服務”深度融合為引領,組織“‘老’述鄉情·‘新’火助農”實踐團隊深入江西省彭澤縣,開展了為期五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場跨越高校智慧與鄉土活力的碰撞,在贛北大地留下了堅實的探索足跡。
茶香竹韻里,叩響生態致富門
實踐首站聚焦東升鎮雷峰尖的生態產業發展,在青山綠水中探尋產業密碼。石斛產業基地內,野生石斛蓬勃生長,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從鮮品到石斛酒的產業鏈延伸,生態價值正高效轉化為經濟價值。而村民以竹為渠、引山泉入戶的生活智慧,更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有了最生動的注腳。雷峰尖之行,清晰揭示了生態資源孕育富民產業的內在邏輯 —— 守護自然饋贈,方能激活發展動能。

稻蝦共舞間,繪就智慧農業圖
團隊聚焦馬當鎮現代農業前沿開展深入調研。在稻蝦共養基地,團隊深度對話養殖大戶與村支書,解碼“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綠色奇跡,該模式嚴守耕地紅線,依托長江優質水源,巧妙實現“兩季蝦、一季稻”的時空配置:水稻收割后的秸稈化為蝦的天然餌料,蝦的排泄物反哺稻田肥力;龍蝦對藥物的高度敏感性倒逼綠色生產,顯著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形成“種養互補、品質共升”的生態閉環。畝均凈產值超千元的數據背后,是“稻蝦種養與生態保護齊飛,產業興旺與鄉村宜居共色”的和諧畫卷。隨后探訪的九江市饞蝦記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則以“逆產業鏈整合”的創新魄力震撼師生——半年內完成從消費端(三產)向加工(二產)、種養(一產)的高效整合,以市場之力倒逼上游提質增效,為農業企業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嶄新路徑。

經緯交織處,傳承指尖非遺魂
在楊柳村非遺竹編展示館內,竹篾清香縈繞。非遺導師陳良曹如數家珍,從選竹、破篾到編織成型,細致講解竹編技藝的精妙流程。其恢弘巨作《中國百帝圖》氣韻生動,《隱形觀音》則巧奪天工,令觀者嘆服于傳統工藝的深邃境界。傳承不止于觀摩,陳良曹老師傾囊相授,現場指導隊員們編織靈動“竹魚”。篾條在年輕的手中跳躍翻轉,古老的智慧在互動教學中薪火相傳。這指尖的經緯,編織的不僅是器物,更是文化自信的堅韌底色。

數字浪潮下,熒屏煥發鄉土情
第四日的文化探尋,在芙蓉墩鎮歸來山莊的陶淵明文化浸潤中開啟,負責人鐘稚鷗的建莊初衷,讓彭澤作為 “陶公故邑” 的文脈底蘊愈發清晰。而江西省優秀自媒體 “老表來咯” 創作基地的探訪,則展現了鄉土文化的數字表達創新。負責人韓云華展示了其扎根鄉土的創作理念,團隊在抖音平臺推出的融合江西本土風情的短視頻,如《假如沒有了江西》、《江西老表》等,憑借其鮮活方言與動感節奏引爆網絡。這些“爆款”不僅是流量密碼,更是用年輕態語言講好家鄉故事的創新實踐,為彭澤風物、贛鄱文化搭建起直抵億萬受眾的云端橋梁,彰顯了自媒體賦能鄉村文化傳播的巨大潛力。

文明實踐中,澆灌青春成長花
收官之日,團隊走進彭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移風易俗成果展區,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在科技科普區,創新種子悄然播撒。最富生機的場景在圖書館——隊員們與孩子們親切互動。負責人介紹,這里日均接待量可觀,已成為從學童到大學生的“知識充電站”和“精神家園”。實踐站如同一個強磁場,持續吸引、凝聚、服務著周邊群眾,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陣地支撐。在此,青年學子們亦深切體會到服務社會、反哺鄉梓的責任與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