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稻谷到一碗米飯,它經歷了怎樣的神奇旅程,你知‘稻’嗎?”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農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現場教學在萬年裴梅鎮開講。實踐隊師生深入田間地頭,沉浸式體悟一粒米的旅程,從田間實踐中探尋古老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神奇的種子:塢源早
“你看這稻種的谷芒,至今保留著野生稻的防御特征,這是1.2萬年稻作文明的活化石。”在裴梅鎮荷橋村的塢源早稻種保育區,萬年貢米文化傳承人程道明手持顆粒飽滿的稻種,向實踐隊師生展示稻之魂——“塢源早”。作為萬年貢米核心品種,“塢源早”的選育延續著明清時期的傳統,從5000株稻穗中精選100斤核心種,經30℃溫水浸種、恒溫催芽,再移栽至冷泉灌溉的稻田,全程遵循180天自然生長周期。

仙人洞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印證了此地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而“塢源早”作為貢米,自明清起便以米粒飽滿、香糯可口聞名,其傳統種植技藝已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命的律動:插秧
稻種出芽育秧后,“一粒米的旅程”進入關鍵的插秧階段。在荷橋村200畝連片貢米基地,師生們卷起褲腿踏入水田,跟著村民學習“三指分秧、深不沒節”的插秧技巧——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的標準,是祖祖輩輩總結的“通風透光、豐產穩收”密碼。

田間微課堂上,魏毅院長結合插秧場景闡釋道:“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勞動創造人本身’,這片水田就是最好的課堂。從插秧的‘分寸’到生長的‘周期’,勞動實踐中的規律認知,正是理論扎根大地的鮮活例證。”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研究生周小紅在體驗后說:“彎腰插秧時才真正理解‘面朝黃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這種沉浸式實踐讓我們對‘勞動創造歷史’理論認知更加深刻,更加深刻領悟了‘端牢中國飯碗’的重大意義。”
質的變化:拔節抽穗
“稻作文化的演進,本質上是勞動工具、勞動方式不斷革新的過程。但無論方式如何變,‘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精神內核始終是‘一粒米’最珍貴的價值”,劉白楊老師說。從插秧到收割,一株稻穗要經歷生長、拔節、抽穗等關鍵旅程,歷經180天的生長,這期間農民伯伯們需要付出無數次彎腰、起身的勞作。實踐隊成員體驗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可視、可感“歷程”,從萬年稻作文化中真正感受到了成長的奇跡和勞作的辛苦。

稻米之香:萬年貢米
“好香啊!”還未走到車間,一股稻米的香甜撲面而來,實踐隊成員不約而同驚嘆道。在萬年貢米集團現代化稻米加工車間里,成熟的稻谷經清理、碾米、色選等工序,蛻變為晶瑩的“萬年貢米”。從糧食到富民產業,再到文化標識,實現了一粒米的價值升華。魏毅院長表示,學院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深入研究稻作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推動“政校研”協同發展。師生們吸吮著農耕智慧與實踐力量,從種子到秧苗,從勞作到傳承,“一粒米的旅程”仍在繼續。
(供稿:馬克思主義學院朱合喜、廖慧、周小紅;終審: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