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三農”問題青年實踐隊走進江西省廣昌縣驛前鎮,深入“世界上最大的蓮花池”開展專題調研。實踐隊立足專業優勢,多維度解讀蓮花產業發展路徑。重點關注農戶土地利用情況,為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提供青年見解。
近年來,江西農業大學深化黨建引領,激發思政教育動能,一頭挑起立德樹人初心,一頭挑起強農興農使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江西農業大學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們用流利的英語講述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故事:從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到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從脫貧攻堅的實踐到綠水青山的生態智慧……這門以“用英語講好中國‘三農’故事”為目標的“理解當代中國:英語演講”課程,正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讓青年學生成為傳播中國農業文化的“國際發言人”。學校還深化思政課建設,著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品牌金課,組建“1+1+N”專題教學團隊,線下構建“雙師課堂”,由“1名校領導+1名外聘專家”主講;線上同步直播并配備若干專任教師輔講,實現線上線下協同育人。
近日,來自江西農業大學的數十名師生來到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鳳崗村的田間地頭,和當地農業專家一起,上了一堂生動的“田間思政課”。在稻田邊,學生們一邊仔細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況,一邊認真聆聽農業技術員介紹現代農業科技在水稻生長全過程中的廣泛應用。 智能化育秧車間、無人機巡田實時反饋等科技手段已經讓傳統農耕升級為“指尖種田”的智慧農業?!耙郧翱傆X得糧食安全是一個宏觀議題,離我們很遙遠。今天和農技員深入交流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深刻含義。”來自農學2301班的魏書芳同學激動地說道。
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融入農科特色和江西元素,打通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讓思政教育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感悟。組織師生走進方志敏烈士紀念園等紅色地標,以沉浸式體驗筑牢信仰之基;精心打造“一線課堂”微黨課、微團課,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紅色場館;創新開展“金扁擔·歌詠黨課”,激發師生情感共鳴。
在江西農業大學,“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已融入課程育人全過程。學生們在調研鄉村時記錄的“脫貧戶的電商創業路”“非遺農具的現代傳承”等故事,成為課堂上的鮮活素材;在紅色故都瑞金、生態文明示范村婺源的實踐中,他們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的變遷?!队⒄Z話農史》系列課程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學校思政教育引領力不斷提升。學校開展紅色走讀、紅色誦讀、紅色班級創建等系列活動,入選全省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校,連續30次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
學校堅持以科技創新破解農業“卡脖子”難題,“揭示豬血型基因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機制”“首次在國際農業動物中發現宿主基因組影響腸道菌群的因果基因突變”分別入選2022年、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芯一號”豬育種芯片實現全面國產化,“山下長黑”豬新品種等一批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成為農業科研標桿。學校目前建設省級研究生工作站5個、校級研究生工作站26個。近三年,學生深度參與生豬、水稻等59個新品種選育,斬獲200余項專利授權,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文章鏈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_av180uP-tgOuviP0ivP8gaTv8YqaBaN_u2ei_u6-aKs0qqSB%22%7D&rs=2453195593&ruk=vUIhd1ucKv18uC81jGwtLg&like_icon_type=2&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946060285225029821%22,%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