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農業大學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們正用流利的英語講述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故事:從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到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從脫貧攻堅的實踐到綠水青山的生態智慧……這門以“用英語講好中國‘三農’故事”為目標的“理解當代中國:英語演講”課程,正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讓青年學生成為傳播中國農業文化的“國際發言人”。
打破“失語困境”:構建“三農”特色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傳統英語演講教學存在本土文化失語的問題,尤其缺乏對中國“三農”議題的關注。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肖嵐副教授帶領的課程團隊敏銳捕捉到這一痛點,以教育部“新國標”為指引,歷時數年打造“三維一社區”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英語演講與“三農”思政深度融合。

課程以《理解當代中國:英語演講教程》為基礎,構建“思政維、技能維、實踐維”三大模塊。聚焦核心議題,開發包含《袁隆平》紀錄片、“新農人”創業案例等在內“三農”特色思政案例庫;依托國家一流慕課資源,重構英語演講教學模塊技能體系;針對學生英語演講中的9大真實問題,建立校本實踐案例資源包,涵蓋話題選擇、聽眾分析等具體指導。線上同步搭建“同伴互學社區”,設置演講精品作業區、“三農”視頻研討區等互動板塊,累計頁面瀏覽量超137萬次,討論區互動達3萬余次。“以前總覺得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很難,現在通過‘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擔當’等案例,我們學會了用國際視角闡釋中國實踐。”英語專業學生王同學的感受,正是課程改革成效的縮影。
激活思辨能力:創新“雙驅動”教學模式

針對傳統課堂“重技能、輕思維”的弊端,課程團隊推出“一主線、雙驅動”同伴互學模式,以思辨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思政案例論辯”與“學生實踐探究”雙輪驅動,促進深度互動。課堂上,學生圍繞“鄉村振興中的文化自信”“生態保護與全球責任”等議題展開中英文辯論,結合課程AI數字人“Speak Thinker”進行跨文化視角分析、演講稿智能潤色及虛擬評委模擬訓練。線下,課程團隊組建JXAU演講俱樂部,助力舉辦“稻香杯”糧食安全英語知識競賽、“中國農耕文明故事”微視頻大賽等校內賽事,并組織學生參與“外研社?國才杯”“21世紀杯”等全國英語演講大賽、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真實場景中錘煉演講能力。“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講’,更要引導他們‘講什么’。通過分析國際社會對中國‘三農’的認知差異,學生學會了用共情的方式傳遞中國聲音。”肖嵐表示,課程學生的跨文化思辨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輻射全國:打造跨文化傳播“金課”
作為省級一流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該課程的創新實踐已形成顯著的示范效應。中南大學張春敏教授、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肖友群教授等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評價其“立足農科特色,實現了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課程團隊還通過全國英語演講教師教學共同體、《理解當代中國》教材虛擬教研室等平臺,與南昌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組建跨校演講辯論聯盟,分享“三農”演講教學經驗,相關成果助力學院榮獲江西省本科教學成果一等獎。

值得關注的是,課程團隊正持續推進“AI + 教育”深度融合,利用智能技術采集分析學習數據,優化“Speak Thinker”系統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未來,團隊計劃拓展國際交流平臺,邀請海外學子參與“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三農’”線上研討,讓更多國際受眾聽見中國鄉村的聲音。
從“講臺”到“世界”:培養有“三農”情懷的傳播者
在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已融入課程育人全過程。學生們在調研鄉村時記錄的“脫貧戶的電商創業路”“非遺農具的現代傳承”等故事,成為課堂上的鮮活素材;在紅色故都瑞金、生態文明示范村婺源的實踐中,他們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的變遷。
“語言是橋梁,文化是內核。我們希望培養的不僅是會演講的‘技術派’,更是有家國情懷、能擔當跨文化傳播使命的‘使者’。”肖嵐的話道出了課程團隊的初心。當英語演講遇上“三農”故事,一堂有溫度、有深度的“金課”,正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讓中國鄉村的故事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