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江西農業大學全體教職工充滿了激情和成就感,2005年底,該校副校長黃路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江西省高校"十五"期間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第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也是2005年度全國畜牧領域惟一獲獎單位,2006年4月,黃路生教授又成為江西省第一個本土產生的德國"洪堡"學者;2006年8月,該校森林培育學科帶頭人杜天真教授又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是江西省獲得該獎項的兩名教授之一;還是2006年,賀浩華教授獲得國家農業部100萬良種繁育基地科研立項;任軍教授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這些榮譽的取得,無不與學校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走學科強校、人才興校、質量立校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戰略決策息息相關,這樣的戰略決策,使得學校實現了建設與發展的精彩跨越。
新區建設求實際
2006年底,江西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經貿學院和外語系搬進了新的辦公大樓,他們的搬遷意味著江西農大經過2年時間興建的新教學區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了,教學大樓、文科樓、生物信息樓和辦公大樓,四棟風格一致的青灰色大樓矗立在原來的一片荒地上。
據了解,江西農業大學在2005和2006兩年,完成的工程項目分別為101603平方米和17988平方米,投資額分別為11583萬元和3210萬元,這區區的14793萬元包括了新教學區的全部建設、頗具規模的體育館、正式比賽規格的游泳館、風景優美的翠湖公園、以及兩棟新青年教工宿舍、兩個實訓基地、學生公寓和其他的一些道路、圍墻、供水系統、供電系統、暗房、暖房、綠化亮化等等。
新教學區的落成,使得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辦公條件、教學條件和住宿條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僅這兩年完成的工程項目,就解決了1024間學生宿舍4096名學生和144間288名青年教工的住宿問題,嶄新的教學大樓可同時容納14924名學生上課。
從農大這兩年的校園建設可以看出,他們不盲目擴建,不攀比,不求華麗的外表,用有限的資金完成了學校的建設和改造,在建設中力求實用,講求實效,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辦學思路定出路
江西農業大學的決策者深深地知道,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結合點,學科建設的水平最能反映一所學校的真正實力,因此,他們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學校的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緊密結合科技發展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遵循學科發展規律,調整學科發展思路,保持生物技術特色,強化農科優勢,改造傳統學科,發展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抓住機遇,重新組建新的學科群,加快向教學科研型的多科性大學發展。"
在這樣的思路下,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共同發展,在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成果。近五年,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800多項,科研經費8500余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3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50余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編寫專著(教材)310余部,在統計源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3200余篇,在SCI、EI、ISTP收錄研究論文110余篇。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全省各地推廣應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和技術成熟、操作性強的實用技術,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近31億元。學校先后榮獲"全國科研管理先進單位"和"江西省科研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科版)2002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已進入北大圖書館、科技部科技信息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三家國內權威核心期刊系統。
學科建設舞龍頭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安身立命之本。江西農業大學始終堅持"學科強校"的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內涵發展為主線,凝煉學科方向,突出學科特色,匯聚學科隊伍,創建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推進學校快速發展。
學校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求數量、但求特色"的原則,在學科建設上,借鑒國內外大學的先進辦學經驗,進一步加大院系結構調整的力度,現設有農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理學院、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職業師范(技術)學院、南昌商學院、中科軟件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科學系、外國語系等16個院系,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一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教育部重點建設的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近年來,學校加大了學科建設力度,現有12個省級重點學科,54個本科專業,其中19個為江西省品牌專業。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共涵蓋52個,均具有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有博士學位學科授權點5個,形成了一所以農為優勢,以生物技術為特色,理、工、農、經、管、文、法、教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在匯聚學科隊伍方面,學校制定了人才培養引進政策,設立人才培養引進專項資金,圍繞重點學科和重點培養的人才在資金投入、崗位津貼等方面加大力度,積極加強"人才工程"的軟環境建設,努力營造"以事業凝聚人、以政策待遇穩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氛圍,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學科隊伍。
師資隊伍是關鍵
"大學之大,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師資隊伍是辦好大學的關鍵。江西農業大學堅持"人才興校"的理念,實施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建立和完善人才選拔培養的管理機制,全方位打造動態人才高地。
學校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有計劃地引進了一大批優秀碩士生、博士生和教授等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對引進的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給予140平方米住房一套,5萬元科研啟動費,3萬元安家費,并根據具體情況,在科研資助經費、配備學術助手、住房、家屬等方面給予特別優惠的待遇。在引進高級人才的同時,學校還十分注重對在職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制訂了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鼓勵教師考研考博,分期分批選送優秀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外的交流、培訓和訪問,提高他們的學歷水平和科研能力。
學校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056人,其中教授85人,副教授236人,國家接觸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員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新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76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全校共有35名省級學科帶頭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14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為了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學校建立和完善人才競爭激勵機制和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制定并實施了《教職工崗位津貼實施辦法》,優勞優酬,合理拉開分配差距,分配進一步向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傾斜;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形成了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激勵機制;實施名師工程,鼓勵教師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
人才培養是根本
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江西農大樹立"質量立校"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努力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符合時代要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學校狠抓教學質量和管理,努力使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一是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積極改善辦學條件。2004年開始學校按生均1000元標準給院系劃撥教學"6+1"項經費,以保證日常教學的投入,同時,加大了對教學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室總建筑面積達到36735平方米,各類教室328間,其中多媒體教室41間,總座位數30424個,學校圖書館藏書達97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7684萬元,數理化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核心專業課實驗室的建設達到進一步加強,使全校實驗課的開出率達到98%以上。二是適時調整專業結構,補充完善教學大綱。2002年以前,學校只有農、理、工、經、管五大門類,27個本科專業,2002年至今,共增設了27個本科專業,涵蓋了理、工、農、經、管、文、法、教8個學科門類,與此同時,對全校個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了微調,對近兩年增設的5個本科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完善。新專業的設置,為學校學科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創造了條件,同時開辟了新的生源渠道,擴充畢業生就業途徑,降低了辦學成本,為學校辦學增添了活力。三是銳意創新,加強精品課程和品牌講座建設。學校制訂了《江西農業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實施辦法》,全面啟動了學校的精品課程建設,目前已完成了兩批精品課程的申報工作,《森林培育學》等7門課程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級優質課程,《經濟學原理》等21門課程得到了校級重點資助。學校還將在近幾年建設100門左右的校級優質課程,30門左右的省級優質課程。
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攀升,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畢業生以其深厚的知識積累、出色的實踐能力和積極的創新精神,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賞與好評。畢業生就業率連年處在江西省高校前列,其中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農學類各專業畢業生也一直供不應求。
投資政策有側重
盡管在校園建設上,江西農大本著實用的精神,沒有盲目貸款投資,盲目擴大建設規模,但是在制訂建設規劃時,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瞄準世界前沿,捕捉國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發揮學校的優勢,制訂不平衡的發展戰略。
從1998年至2005年,學校提出了"突出學科建設,強化重點學科,加強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的思路,實驗室、基地、人才梯隊培養等經費投入達4000多萬元,先后有12個學科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人數年均增長了40%,新建實驗室26630平方米。新興學科得到發展,優勢學科更具特色。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森林培育、作物遺傳育種、森林經理學等學科不僅成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在國內也有著較高的學術地位。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實行有重點的集中加大投入法,例如,江西省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1999年12月由江西省科技廳批準為江西省第一家省級重點開放實驗室,5年來,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累計實現投資1340萬元,其中實驗室建設投資230萬元,實驗基地建設投資250萬元,實驗設備總值達到1650萬元,擁有一批國際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儀器設備。實驗室成為了我省惟一一個被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的實驗室
和諧校園做保障
構建和諧校園是高等學校實現跨越發展的可靠保障。江西農業大學始終把構建和諧校園放在重要工作位置,積極構建風正氣順、心齊勁足、人和校興的和諧校園。
和諧校園,德育為先。在構建和諧校園工作中,學校堅持"以德為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構筑大學生成長成才新體系。一是抓"三德"促"三風"。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契機,在學生中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在教師中開展師德教育,在干部、職工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通過"三德"教育,促進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好轉。二是抓"載體"促教育。通過長期舉辦以論壇等為載體的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深厚學術人文底蘊的教育氛圍。三是抓實踐促成才。通過開展"三下鄉"活動,使大學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通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開展藝術節、體育節、演講賽、辯論會、知識競賽等活動,輔之以公益勞動、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等各種社會實踐,努力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江西農業大學對精神文明建設、校風建設常抓不懈,曾多次獲得 "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省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連續17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目前,已初步建設成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高雅的文化品味,良好的道德水準,優美的校園環境,充滿現代氣息、體現時代特征的生態式學校。學校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為校訓,在六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鑄就了"艱苦奮斗、勤于實踐、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的科教精神。60多年來,學校共培養了六萬余名畢業生,其中大多數已成為教學、科研、行政、經營管理和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的骨干力量和領導干部。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使得江西農業大學的路子越走越廣闊,在新的歷史時期,江西農業大學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創新,努力成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基地,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