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郭光華)4月22日上午,辦公大樓一樓的會議室里,投影機靜靜地播放著著名昆蟲學家、教育家、原江西農學院院長楊惟義先生的遺像。數百名師生、各界人士默默地走進會場,紀念楊惟義先生誕辰110周年。
楊惟義先生1897年4月16日出生于江西上饒農村,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他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蜚聲中外的科學家,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做人、做事、做學問、做官的教科書,一首體現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志氣和豪情的壯麗史詩,一面農業科教教育戰線的光輝旗幟。人們看著會場外大廳里陳列的幾十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
紀念大會上,人們默念著他的功績。1935年,楊惟義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正值東北淪陷,他毅然放棄優越的研究條件回到祖國,供職于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1941年,日軍逼迫楊惟義先生去徐州擔任治蝗局局長,并以高薪為誘餌,但他以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英雄氣概,誓死不從。
解放初期,面對國家農業生產技術十分落后的現實,楊惟義先生不惜中斷昆蟲分類的研究,投入大量精力指導農業生產發展,他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糧食倉庫害蟲防治法,紅花田留種改革措施等,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5年,楊惟義先生獲悉血吸蟲猖獗危害人民,他不顧被感染的風險,多次深入疫情重災區考察,并撰寫成實地考察報告呈送省政府和全國人大,大力呼吁開展血防工作,保障人民健康。1956年,楊惟義先生全然不顧日益嚴重的胃病,懷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赴新疆指導蟲害防治工作,為當地農業發展和我國病蟲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1961年,楊先生受國家派遣赴越南幫助培訓農業人才,因貢獻突出,榮獲胡志明友誼勛章。
1962年1月援越歸國后,他立即投入工作,嘔心瀝血于《中國經濟昆蟲志·蝽科》的編著。1962年3月,該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1962年5月,他又赴京開始了一段更為艱辛的科研歷程,著手撰寫《中國昆蟲志》,至1966年已撰寫完成300余萬字。令人痛心的是,這部傾注楊先生五年心血孕育的新作隨著“文革”的開始而流產,并直接導致我國半翅目昆蟲學科學術研究的斷層。
新中國成立后,楊惟義先生歷任中正大學(后更名為南昌大學)農學院院長、江西農學院院長,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協委員,中科院江西分院副院長,中國昆蟲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昆蟲學會理事長。他身居高位,平等待人,公道正派,從不以院長壓人,以院士唬人。他的座右銘是:“做人要正大光明,做事要認真負責,做學問要精益求精。”
校長石慶華在致辭中說,楊惟義先生學術造詣精深,科學成就矚目,是我國半翅目昆蟲分類的奠基人,堪稱一代宗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是土生土長的江西本土籍“院士”,是江西農業大學的驕傲與榮耀。我們緬懷楊惟義先生,就要學習和弘揚他嚴謹求實、永攀高峰的治學精神;學習和弘揚他甘為人梯、精育良才的師者風范;學習和弘揚他熱愛祖國、心系人民的高尚品德。
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毛學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國強,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楊蘭根,上饒市委副書記樊耀,原江西農大黨委書記徐菊生,原江西農大黨委書記、校長劉宜柏,江西師大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眭依凡,省農科院副院長陳光宇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此次會議由江西農業大學和上饒市楊惟義研究會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