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肖明)如何應對氣候變暖對水稻生產帶來重大影響的挑戰?如何選育新的基因型以提高水稻抗高溫能力并建立相應的栽培技術? 3月26—30日,“全球氣候變暖與水稻抗高溫對策”在華中農業大學召開。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領域的40余位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云集于此,就以上重大課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討。水稻專家、江西農大校長石慶華教授應邀出席并作大會報告。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組織和主持,華中農業大學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承辦。與會專家、學者在水稻抗高溫的分子和遺傳機理、水稻抗高溫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基礎、夜溫上升對水稻生長和產量形成的影響、晝溫和夜溫對稻米品質的影響、氣候變暖條件下水稻生長與產量變化的計算機模擬、抗高溫研究方法和田間高溫處理技術新進展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研討。
石慶華教授主持了27日上午的研討會并于當日下午向大會作題為《高溫脅迫對不同早稻品種胚乳淀粉合成酶類活性的影響》學術報告。該報告深入探討高溫脅迫對水稻胚乳灌漿影響的酶學生理特征,研究了灌漿前期高溫對胚乳淀粉合成酶類活性及淀粉積累的影響,并認為水稻灌漿前期受高溫脅迫,影響了整個灌漿期胚乳的淀粉合成相關酶活性和淀粉的積累,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強烈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