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首席記者鄢玫報道:落實科學發展觀,人才為先導。江西農業大學充分發揮“農”字號優勢,做強特色學科、培養領軍人才,一批科研創新團隊已成長為業界翹楚,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尊重與認可。在3月底敲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江西農業大學有3人入選科學家崗位。
本土人才挑大梁,是江西農大創新團隊的最大特點。因為學校地處市郊,加之底子薄、財力弱,要想引進國內外知名學者較為困難,學校便立足本土,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在職教師繼續教育:拿到博士學位回校,學校一次性發放住房補貼10萬元至15萬元,并安排3萬元至5萬元科研啟動費。這對于經費并不寬裕的江西農大來說,傳遞的是學校求賢若渴的決心。目前全校200多名博士中,學校出資培養的比例高達71%。同時,江西農大積極擴大與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近7年,有近200人次獲得出國學習、考察、培訓的機會。
黃路生、賀浩華、郭曉敏、任軍、瞿明仁、曾志將等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脫穎而出。而動物遺傳育種、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森林培育、動物營養等學科團隊在國內已小有名氣。
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江西農大創新團隊崛起的內在動力。這里有潛心科研的好平臺。以重點實驗室為載體,凝聚高端人才,培養學科精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走出了全省首位德國“洪堡”學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聚集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青年才俊,6名博士從國外一流大學學成歸來,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雙季稻生理生態與栽培重點開放實驗室,走出了農業部南方水稻片區首席專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誕生了我省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稻品種。
這里有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的好傳統。以國家級教學名師杜天真為首的森林培育專業團隊,有6名博士分別研究林木養分管理、植被恢復與重建等不同方向,因為精誠合作,林木基地、科研數據等共建共享,每年都能承擔幾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大項目,還獲得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鼓勵冒尖、尊重創新,讓人才感到事業有奔頭。博士生導師曾志將見證了江西農大養蜂研究從無到有,直至在全國取得一席之地。1987年,江西農大給剛畢業不久的曾志將開設了養蜂專業課程,后來因為科研需要,又給他建了一個蜂場和專門的蜜蜂研究所,一個新興的學科就此壯大。為了積蓄后備人才,今年,江西農大首次評選出12名35歲以下的“未來之星”,農學院的張志勇、國土學院的陳文波還享受“開小灶”,得到數十萬元的設備購置費強化實驗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