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這次教學研討會主要是研究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問題,我認為,對于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問題,要有一個基本的估計。建國以后,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教學體系,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現在我們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比較科學的高等教育教學體系。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經驗。但是,現在為什么突然提出要抓教學質量,今年又連續發了兩個文件,這是為什么呢?恐怕主要的原因是九十年代末期,特別是本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是超常規發展的。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矛盾和困難。在重視外延發展的時候,內涵的發展有點忽視。比如,第一,我們的教師隊伍,經過粉碎“四人幫”以后多年的發展,斷層現象正在得到糾正,但是它的結構還不是很完善。年齡、職稱、學緣、專業、數量等結構都不盡合理。第二,我們有的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條件欠缺。第三,我們的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動手能力差,社會適應性差,像我們農林院校的一些專業是不能在黑板上實踐的,因此不少同志大聲疾呼,我們的教學實訓基地要抓緊建設,而且對科技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第四,有的新辦專業,上馬的盲目性是比較大的。所以,現在缺乏優勢和特色,甚至生源遠遠不足。當然,有的同志提出,如何對專業名稱進行包裝,這也是一個問題,但不是主要問題。第五,我們的教學管理制度是比較多的,但是執行的時候可能有時是不太嚴格的,特別是如何根據現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來逐步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當然,這些都是前進中、改革中、發展中的問題。
那么,如果跳出教學具體工作來談教學質量,我想談六個觀點。
一,要確立一條正確的發展思路,這是對學校總體工作而言。我覺得,發展思路非常重要,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的立校之本、是生命線,是衡量我們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學質量的高低有時候不僅是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途徑等具體問題決定的,從廣義上說,它應該是這個學校的發展思路、辦學理念等大問題來決定的。辦學思路正確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就有可靠的思想基礎。那么我們學校要有什么樣的辦學思路呢?那就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校園的戰略思想;以育人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凸現辦學優勢和特色;加強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適度發展辦學規模,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切實解決教職工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走一條平穩、和諧、節約、可持續發展的辦學道路。所以說,第一大問題就是發展思路問題,這個思路首先在指導思想上為我們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證,如果指導思想不正確那是毫無質量可言的。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教學工作還得要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教學質量。下面,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我們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一直是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進行的。我想,大體經過了這么幾個階段:第一,粉碎“四人幫”以后,全國上下撥亂反正,比如在高等教育戰線,過去說“知識越多越反動”,重點學科帶頭人是反動學術權威等等,通過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小平同志說,“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樣,給整個高等教育帶來了又一個春天。第二,80年代以后,高等學校針對“文革”期間給教學帶來的嚴重損害,開始重視基礎知識、重視基礎理論、重視課堂教學。第三,80年代后期,大家知道,整個80年代,對于高校是非常時期,學潮不斷,直到89年引發動亂。在89年以后,這一次的思想解放集中在要加強高等學校的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從領導體制上,要確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然后每年召開一次黨建工作會議。沒有這樣的思想解放,高校能穩定嗎?第四,九十年代末期,進入了一個超常規的發展時期,在今天來看,固然,它留下了很多問題,但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呼喚著高等教育要超常規地來發展。由于前幾年過于重視外延的發展,就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們很多方面跟不上,所以現在慢慢把教育質量問題提高到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來認識。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指導思想搞清楚,一定要在解放思想,明確辦學思路上有正確的認識。
二,我們要樹立一種科學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和教育質量也是相關的。實際上,我們經常講辦學理念,解決的主要是兩大問題。就是我們要辦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怎么來辦高等教育。我把它概括成四句話,即人民滿意,家長放心,學生發展,社會需要。同時,還要把握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高等教育要貫徹公平正義的原則,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還有很多不太公平的地方,本來,教育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一種權利,孔子說有教無類,它不分政治地位、家庭財力,地域、民族、年齡、性別等等因素的限制,大家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個和我們的教育質量就有關聯了。既然,高等教育要貫徹公平正義的原則,那么我們的教育工作要面向全體,服務學生,而不是面向少數人。由此,我們可以來檢討一下,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時候是不是偏重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想辦法淘汰掉。所以,社會上提出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在理論上,在指導思想上是正確的。當然,這其中有高等學校的具體情況,就是大家都欠學費,大家都不交費,那這個學校怎么辦得下去,所以理論和實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二個原則,高等教育要貫徹實現自我價值的原則。2003年我們國家的毛入學率達到了15.3%,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步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所以我提出要貫徹實現自我價值的原則,高等教育的作用要由社會個體的功利色彩變成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現在的高等教育要淡化三個功能,一個把教育作為謀生的手段,第二作為就業的橋梁,第三作為身份的象征。我認為提高教育質量要為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服務,讓學生能夠全面地發展自己,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這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圍繞這一點,我們可以來檢查一下我們的教學工作從內容方法途徑等是不是還經常帶有功利的色彩,是不是在為謀生、就業、改變身份服務。所以我覺得現在要淡化這些功能,要變成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學習型社會也就是這樣建立的。如果過于功利,帶有功利目的來接受高等教育,就違背了高等教育的本意。第三個原則,高等教育要貫徹完善人生的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真探討人才培養的模式問題,就是培養什么人。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就可以帶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根本性的變革。過去,我們在指導思想上,過于重智育,輕德育;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教書,輕育人。在評價標準上,過于重做事,輕做人,這些都是各級教育的失誤。所以,如果把這個原則貫徹了,那么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沿著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去努力,而千萬不要僅僅局限在業務標準上。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靠得住、有本事。我們要圍繞這樣的目標研究一下怎么樣提高質量,質量體現在什么地方。第四個原則,高等教育要貫徹學生主體的原則,我們過去歷來把學生當作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為什么學生是主體呢?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我們各級教育的最終目標。即使是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的知識、理論、技能必須要通過內心的體驗才能內化成思想,外化成行動。人有沒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是一個根本。如果作為一個學生,他永遠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不知道主動去學習,那怎么能行呢?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你們在從事工作以后,所得到的各種本領,決不是只從學校獲得的。但是,學校教給我們一種思維,一種能力,教你如何去處世、辦事、和人打交道,這都是走出大學以后獲得的。老師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分析問題,而不是告訴我們步入社會以后拿一本教材對付所有事情。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相長的、同步的。
三,要制定一套全面客觀的質量指標體系。教學評估的指標體系很多,但我們的教育質量應該有一個具體的評價標準,因為有這樣的評價標準,就能夠看到我們的工作重點在哪里。我提出這樣六個方面,供大家參考。一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二是建立一批特色專業和精品課程;三是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它包括校內外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驗室的建設。包括某些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環節對于農林院校而言尤為迫切。四是有一批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和教學名師。五是有一整套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監控體系,包括管理、督導、監控、評價。六是具有高素質的畢業生人才群體和高就業率。我想這些恐怕是我們應該作為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或者說是推進質量工程的工作重點。
四,要涌現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教學科研成果。學校的教學質量好不好,實際上是需要有一批教學科研成果來支撐的。所以,我們不要把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或者是割裂開來。一談教學工作非常重要,就是科研要淡化。一談科研工作重要,又把教學擠到一邊去了。有一些工作我們要在認識上看怎么提,有時候我們提教學的中心地位,在教學研究型大學里無疑是正確的,但并沒有說由于教學是中心地位,其他東西就不能搞了。起碼科學研究的成果對于提高辦學聲譽,創造良好的辦學環境,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師資水平等等都是有重大作用的。為什么我們有一些教學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新呢,那就是沒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在里面。一個科研搞得好的人,排開其他因素,從理論上來看,他的教學效果也不會差,因為他能夠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在教學中,他的教學內容能不豐富嗎?如果一個教師的講義,幾十年一貫制沒有改變,你說學生愿意聽嗎?那么我們需要哪些教學科研成果呢?一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化成果,這對于目前我們學校的現狀而言,我把它擺在第一位。我并不排斥發表在國際刊物的論文,但我們更應該看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產生的物化成果。這樣,對于提升我們的辦學形象,對于提升我們學校的地位,獲得社會普遍的認可是有直接的關系的。二是為地方政府服務的智力成果。現在人文社會類專業發展了,我們也經常能拿到人文社科的基金課題,但是我們在這方面仍然是個薄弱環節。就是需要省委、省政府在決策重大問題的時候,都能把我們作為智囊團,都能經常讓我們參與重要的會議。所以說為地方政府服務的智力成果也是我們的重要成果。三是體現學術水平的高水平成果。我們是高等學府,沒有這樣的成果怎么行呢?所以我覺得涌現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教學科研成果也是我們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
五,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和寬容向上的文化環境。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基本要求。比如說,第一,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一個學校,如果教學、生活秩序不正常,經常有動蕩,經常有突發事件,那教育質量能提高嗎?第二,為學習研究提供較為優越的物質環境。待遇太低還要人家整天去提高教育質量,那是沒有人愿意去做的。近年來,我們基本建設投入比較多,我們學校的待遇盡管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但總體而言還是偏低的。所以我們深感,沒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造成很多人才流失,有的人才流失關鍵不是事業,而是生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很多流失的人才所去的地方還不如我們,但他為什么還要去啊?可見,他們的流失,不是為事業而是為生活。第三,具有接納不同學科、不同學緣的廣闊胸懷。第四,領導班子團結協作,干部隊伍同心同德,人才團隊和諧奮進。尤其是人才團隊很重要,今天我們搞任何科學研究,都是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甚至跨國際的合作,我們農大有這個教訓,有一些學科,盡管有非常好的領頭羊,可惜沒有形成團隊。甚至我們有一些傳統的優勢學科,因為沒有形成團隊從而可能失去優勢。第五,需要有奮發向上,催人奮進的人文氛圍。要形成寬容失敗,包容個性的人文環境,你追我趕的人才成長環境。
六,要具有適應學校發展的辦學條件。比如說教學空間、教學設備、教學基地、圖書資料等,學校發展需要投入相應的硬件條件,沒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我們如何去談質量呢?所以有的同志大聲疾呼要搞這個平臺,那個實驗室,我覺得也是對的,但苦于財力有限,只能逐步推進。
上述六個觀點,希望能給我們討論教育質量問題,推進質量工程建設,對同志們提高思想認識受到一些啟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