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下的成功探索
——江西農大進京辦學打造就業“直通車”
姜 文 本報記者 李文亭
上世紀70年代,一曲膾炙人口的紅歌《北京的金山上》,把京城一座名不見經傳的金山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
進入新世紀,江西農業大學在金山下開辦軟件學院,以我省高校第一個進京辦學的氣魄,巧用北京豐富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過硬的技能素質,打造了高校教學的新模式、學生就業的“直通車”。金山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
初冬,記者登上了北上的列車,在金山下探尋其中的奧秘……
教學就業實現對接
南昌開往北京的列車在京九線上風馳電掣般地行駛。車廂里,江西農大軟件學院院長何火嬌與記者愉快地交談著。
又到歲末,各地的大學畢業生為了尋找理想的工作,四處奔波,忙著投遞簡歷、參加筆試、接受面試。大學校園招聘會更是一個接一個地舉行。許多校長、院長和老師也行動起來,幫著學生四處聯系。“相比之下,我們輕松多了。由于實行新的辦學模式,我們不再為畢業生找工作犯愁,這令許多同行羨慕。”何火嬌滿意地說。
2003年,江西農大與中科院下屬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創辦軟件學院,開設軟件工程專業,在北京設立實訓基地。與此同時,推出與之相配套的‘3+1’辦學模式,即:大學生前3年在校園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后一年到北京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何火嬌扳著手指對記者說:“此舉有三大好處:一是學校增添了穩定且優質的教育資源;二是學生不用多花一分錢,就能到北京學習,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培養;三是教學就業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學生在實訓基地真刀真槍地干,積累工作經驗,學習企業文化,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身份由學生變成了員工。”
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辦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該校軟件學院共培養了兩屆本科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其中52%留在北京工作。
從學生到員工身份輕松轉換
該校北京實訓基地坐落在金山下,與中關村毗鄰。一棟五層建筑是集辦公、教學、學生住宿于一身的主樓,旁邊還有平房,里面一人一臺電腦,是學生上課做項目的教室。
“別看不是一流的校園,卻有一流的技術。”已是北京某公司項目組長的郭敏講述了一個故事。前年,他剛結束3年校園生活,年輕氣盛的他獨闖廣州實習,沒想到因不會做項目而飽受冷遇。沒辦法,他悄悄地回到北京的實訓基地。“這里有溫馨的集體和友愛的同學,有項目工程師手把手地指導,在廣州不會的問題在這里很輕松就解決了。”
“我剛到北京,就去了中關村。”剛剛做完一個項目的羅雷標說。當時,看到一棟棟高樓大廈、一個個著名軟件公司,輕松的心情頓時轉變為沉甸甸的壓力。特別在集訓期間,有的同學沒等集訓結束,就被公司選拔走了,感覺壓力特大,大家忙著查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學習的勁頭更足。
該校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實戰能力的培養,按學生興趣和特長,像企業一樣組成一個個項目組,然后在工程師指導下,各司其職地完成企業的項目。同時,請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上課,既講應聘時敲門、拿杯子、打領帶等職業禮儀,也講如何設計職業規劃,使學生能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員工身份的轉換。
校企合作創新教學模式
“軟件人才就該這樣培養!”北京聯信永益公司負責人知道記者來意后,伸出了大拇指。他說,江西農大十幾位學生在他的公司上班或實習,他們熟悉企業項目開發和管理方式,一上崗就能工作,有的已經成為軟件業務骨干。
看到學生受到企業的歡迎,軟件學院企業方代表王鋼特別高興。他說,校企合作辦學取得成功,關鍵是江西農大勇于創新、堅持改革,尤其在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中,校方將學生第四學年學費按比例劃撥企業,由企業全權支配,這種氣魄令企業感動。
短短幾年,實訓基地已經有了一整套規章制度、一支響當當的教師隊伍。他們中有中科院的研究員、知名企業的經理,還有高級工程師。他們有共同的特點,都具有深厚的項目背景,熟悉軟件產業的發展趨向。“一直以來,軟件產業飛速發展,軟件技術日新月異,課本上的軟件知識往往落后于實際。”中科院高級工程師劉春陽介紹,在實訓基地,我們給學生講授的是最新、最實用的軟件技術,使他們一步越過了課本與實際的鴻溝,職業素養明顯提升。這正是他們與其他大學生的區別所在。
目前,該校軟件學院2004級168名大學生正在實訓基地集中學習。記者離開時,已有北科在線、炬譽達科技等幾家公司入駐基地招人,幾十名學生通過了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