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山為伴、以林為友,踏遍了四省280座大小山頭,與100多個鄉(鎮、場、區)的山林結下了不解之緣,花費16年時間,采集植物標本3.98萬余份,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營植物標本館。
他含辛茹苦、無怨無悔,把自己寶貴的青春無私地奉獻給了青山,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市大型林業調查任務,并將自己珍藏的精制蠟葉標本12800份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
在第30個植樹節到來之際,記者走近了這位56歲的老人——譚策銘。
遠近聞名的“植物迷”
走進譚策銘的森林植物標本館,一排排柜子里裝滿了各種蠟葉標本,還有浸泡的奇葩異果,贛北山脈的各種植物,他這里幾乎應有盡有。
譚策銘,1968年初中畢業后下放到九江縣沙河鄉泉塘村務農,1978年考入了江西農大林學系。在10年的知青生活中,他接觸了不少森林植物。進入大學之后,譚策銘又因為熱愛森林植物學,4年在校期間常利用假期上山采集、制作野生植物標本。1981年大學畢業以后,譚策銘回到九江縣林業局從事林業工作。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譚策銘就利用到外面進行資源調查的機會,到處采集植物標本,并帶到家里細心珍藏。每次外出調查回家,他都要瘦上一圈,妻子心痛得叫他不要出去了,他卻指著采集回來的標本說:“我愛它們”。然后,就躲到房間里對標本進行整理、換紙、壓干、消毒、鑒定等工作。一套《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已是破了又破,黏了又黏。有的植物自己無法鑒定時,他就背著標本到處找老師請教,直到弄清楚為止。本縣范圍的山跑遍了,植物看夠了,他就背起行囊到鄰縣的山上尋找植物,向當地山民討教,并將不同地區的植物生長特性逐一進行記錄。
譚策銘對植物的執著熱愛,讓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植物迷”。
歷盡千辛采集標本
采集野生植物標本,越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就越有豐富的植物資源。
攀武陵巖、爬五梅山、走垅港、翻幕阜山……為了采集珍貴的標本,譚策銘先后幾百次深入贛北、贛西北地區九嶺、幕阜山脈。渴了就喝口山泉,餓了就啃口干糧,高山溫差加上疲勞讓患有氣管炎的他咳血,手、臉、腳也不知道被荊棘劃出過多少道口子,身上常常被蚊子、螞蟻咬得紅一塊、腫一塊;夏天帶的干糧變餿變酸了,他就忍饑挨餓;進入無人區,他就在河灘上搭帳篷過夜,山野深處動物的嚎叫常讓他心驚肉跳,但他為了心愛的植物標本事業無怨無悔。
一次在靖安三爪侖采集標本,突然遇上山洪暴發,譚策銘和同事就站在暴雨中1個多小時不敢動彈,在過一個山澗時,差一點被卷進龍潭,看著辛苦采集的兩袋標本被山洪卷走,他奮不顧身地想沖上前去,幸好被一旁的同事拉住。還有一次,譚策銘和江西農業大學課題組一行從武寧縣上湯鄉翻越1500米的九宮山,這座山溫差大,他患上重感冒,但為了把這次任務完成,他一直堅持了7天才下山,到家后就病倒了,感冒轉成了氣管炎,在家休息了半個月。
就是這樣,譚策銘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對森林植物的了解,每年采集的標本都超過2000多份。
首創民營標本館
隨著采集標本的增多,譚策銘創辦一所屬于自己的植物標本館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1992年11月,有著林業高級工程師職稱的譚策銘,離崗開始創辦一家民營植物標本館。10多年里,他先后自籌資金15萬余元用于標本館場地建設、新增標本柜、書籍資料等工作。他的執著和熱情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來九江縣考察后,報請省科學院批準,將譚策銘創辦的植物標本館命名為九江森林植物標本館。截至去年底,該館已積累保存精制蠟葉標本241科3310余種,是贛北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套野生植物標本。九江森林植物標本館作為全國第一家民營植物標本館也被列入全國318家重點植物標本館之一,已累計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輸送標本7800余號、15000余份,在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輸送標本的排名中,江西排第三位,而該館占江西總輸送量的89%,大大地充實了江西省植物標本在中科院標本館的館藏量。
此外,譚策銘還先后承擔了省、市、縣多個植物調查研究課題,并完成了一部28萬字的《九江森林植物標本館館藏標本資料匯編》及館藏標本計算機管理的全部資料輸入工作。為了讓標本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研究,譚策銘把自己10多年來含辛茹苦收集的12800份正號標本連同一部《匯編》無償獻給了國家,由九江市林業局接受了這批標本。
譚策銘說:“植物是人類的財富,要開發利用植物就必須先認識植物。我要力爭使館藏標本達到5萬份,到時候把標本館捐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