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史學習教育進入后半程,學校堅持善作善成、久久為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從“四個維度”乘勢而上,把黨史學習教育抓出更大成效。
創新教育載體,保持學習“熱度”
黨史“微團課”時間短、形式靈活多樣。學校團委組織各學院團干部,精心選取黨史中重要事件、重要活動、重要遺址舊址,用回溯歷史、云游舊址、身邊人講黨史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錄制黨的歷史相關視頻12期,各學院相互@接力宣講黨史,打造了一套面向青年學子色香味俱全的“黨史大餐”。“微團課”短視頻在校園新媒體平臺發布后,總播放量達到23000次,獲贊2400個,評論1300余條,真正的讓黨史“活”起來。
新學年6000余名新生入校后,學習校史是入學教育的重要一課。學校利用新生入學前的關鍵時間段,推出校史校情專題學習,邀請年過古稀的退休老教師講述校史,帶領新生了解學校發展、變遷歷程,感受學校不同時期的精神面貌和突出成就。工學院推出“行走中的黨課”,帶領新生們打卡學校10余個“景點”,了解這些地點背后的校史,增強新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傳承“共大精神”,延展學習“深度”
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學校116年辦學歷史及至新中國教育史上特殊的篇章。它在創校、辦校、興校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精神特質、深遠歷史意義和重要時代價值的共大精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作為共大精神的發源地與傳承者,學校注重研究宣傳共大精神,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紅色資源,講好校史中的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
學校高位統籌謀劃,部署共大精神研究,推動形成黨史學習教育的校本成果;成立共大精神研究團隊,開展共大精神研究闡釋;將共大精神融入“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宣傳過程,組織專家到基層黨組織宣講解讀;整理共大文獻資料,在校園媒體刊發《校史中的紅色故事》系列文章,專題介紹共大辦學事跡;組織師生參觀校史館,通過觀看、閱讀反映共大歲月的實物、文字、圖片,追憶先輩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奮斗歷程。
當好“智囊團”,拓寬學習“廣度”
自黨史教育以來,江西農大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利用學科優勢,擴大服務社會的輻射面,將學史力行真正落在腳下,為江西發展貢獻“江農智慧”。
鄉村振興博士服務團從解決稻蛙、稻鱉、油茶種植、羊養殖、水稻、蔬菜種植等問題,到摸清了農村網購的制約因素,再到解決產業發展、廁改、垃圾分類等問題,他們幾乎涵蓋了農林、生態、畜牧業經濟、現代農業發展、扶貧開發、規模經營等農村發展的各個領域,解決了制約當地發展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智囊團”。
“他們的到來給我們解決了很多大問題,是真的好!”廣昌縣的白蓮種植戶為農大白蓮科技小院的師生們豎起了大拇指。8月以來,學校緊緊圍繞農業發展中種植業和養殖業,全力推進第二批科技小院的建設,在全省布局19個科技小院,著力打通制約我省農業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據不完全統計,科技小院已經形成了29篇調研報告,為當地政府提供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開展各類技術培訓80余場,涉及12000人次,解決技術問題129個,間接創造經濟效益1.5億元。
實招實效暖心,提高學習“效度”
“從學校到火車站,公交車至少要一個多小時,節假日坐車特別不方便。”在為群眾辦實事的調研中,學校了解到學生反映的這一情況后,積極協調南昌市公交集團,最終為師生們開通了農大至南昌火車站的假期公交專線,使去往火車站的全程縮減至30分鐘左右,大大方便了師生出行。“節假日公交定制”服務開通以來,累計服務師生萬余人次,獲得師生的贊譽。
為解決校區老弱住戶“上下樓難”的民生問題,學校將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民生賬單”,積極爭取屬地政府支持,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有力推動學校西區兩個單元加裝電梯工程實施和部分單元項目審批。經開區老舊小區加裝的第一部電梯率先在農大啟動。
“電梯將來裝好了,家里老人的爬樓問題解決了,大家的生活會有很大的改善。”學校職工張維文說道。為了確保把實事辦實辦好,學校還充分發揮學校和業主的雙向監督,讓教師真正收獲“一鍵直達”的幸福感。
報道:宣傳部 王詩慧 審核:高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