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礪前行,十載春華秋實!
今年是“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江西農業大學實施十周年。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聯合下文(贛辦字[2011]44號),決定在全省范圍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以農村現任村干部、農村現有各類農業從業人員為主要對象,將高等教育延伸到農村,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帶頭致富的鄉土實用人才。
作為我省唯一一所農業類本科高校,江西農業大學主動承擔全省“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養任務,以成人高等教育方式培養農民大學生,10年時間累計培養學員19134人,其中,專科生11161人,本科生7973人,基本實現了全省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名農民大學生,學員逐步成為江西農村基層組織的“頂梁柱”、群眾致富的帶頭人、現代農業的“傳播者”,為我省夯實農村基層黨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石。
高屋建瓴謀劃 高位推動部署 培養符合江西農業產業發展的鄉土人才
學校把高質量落實“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作為服務江西“三農”發展、助力助推農村基層黨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為適應江西鄉村振興對農村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學校堅持高位推進,高標準謀劃,高質量落實,校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整合全校資源,保障教育教學,服務學員創新創業,促進精準脫貧,精準對接江西特色農業產業,培養符合江西農業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鄉土人才。
10年來,按照“政府出錢、大學出力、農民受益”的實施原則,學校以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和“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總要求,堅持“不離鄉土、不誤農時、工學結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統一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以“學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帶得動”為人才培養目標 ,精設專業、精開課程、精選師資、精編教材、精建基地,堅持把大學教育向田間地頭延伸、向學員創新創業一線延伸。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的有機結合,實現農業實用技術和綜合素質的雙向提升,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良性互動,大膽探索創新,形成了一套極具農大特色的鄉土人才培養的好做法、好經驗。
——在招生源頭上確保精準選才。把村“兩委”班子成員和農業產業組織經營者和負責人作為主要培養對象。學員經過村鄉縣三級推薦,通過全國成人高考,進入江西農業大學免費學習。
——在教學內容上突出立德樹人和實際實用。構建“公共課+專業課+名師講堂+創業課程”課程設置體系,把思政課列入“工程”核心課程,講好“紅色基因”傳承課、“三農”問題分析課、“鄉村振興”政策解讀課,確保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教學過程堅持“干什么、學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著眼實際、強調實用、注重實效、突出實踐,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讓學員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培養方式上實現因需選學因材施教。根據中央政策和江西主導產業發展需求與時俱進設置專業,課程設置圍繞江西農業產業發展重點、農村管理難點、知識需求熱點,對農民大學生實際應用不夠緊密的課程進行大膽刪減;對產業發展所需的新知識、新內容及時增加、更新;對學員原來在農業生產經營當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和習慣性錯誤進行疏導、刪除;圍繞學員實際所需知識點開展教學,圍繞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分段開展教學,不斷豐富學員知識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
——在師資、教材上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學校堅持把最好的教學資源向該項工程傾斜,精挑細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質師資承擔課程,邀請省內外“三農”領域知名專家、農業企業高管、創業先鋒為學員講學,建立最強師資庫,確保教學質量。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設置要求,組織專家編寫11部接地氣、實用性強、符合江西和學員特點的專用教材。
——在產教融合上護航鄉土人才成長。學校在校內、校外共建立了門類齊全的教學實訓基地126個,用于提高學員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面向學員建立“有求必應、有難必解、有需必達”的終身跟蹤服務體系,通過“一對一幫扶”“專家服務站”“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等平臺與手段,促進高校人才、技術、服務、管理等資源向農業農村一線流動。常態化組織專家走進田間地頭和上門服務,開辟田間課堂,為學員送信息、送技術、送服務、搭平臺、解難題。堅持組織歷屆學員返校再培訓,幫助學員學習最新知識,接受最新技術,掌握最新政策。構建全方位的教學服務體系。
10年來,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課堂教育與田間地頭連接在一起,培養符合江西農業產業發展的鄉土人才,彰顯了“農大姓農”的辦學本色。
主攻現代農業 扎根基層農村 建設培養高素質農民的搖籃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10年來,江西農業大學承擔“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造就了一批“有文化、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為新形勢下我國“三農”工作,尤其是高素質農民培養的搖籃。學員們畢業后返回家鄉,追夢田園、深耕藍海,成為現代農業的“傳播者”、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學員李良華,緊跟國家的大方向大趨勢,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地農業的互聯網經營道路。他創立聯合共享品牌“季實莊園”,獨創“小米+京東”經營模式,累計帶動4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2019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學員張愛芳,種植瓜蔞子1000余畝,帶動周邊村民種植達10000畝,使瓜蔞子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帶動近700戶農戶發展新型農業,300多戶脫貧戶致富增收。江西日報頭版的報道中稱他為“扎根農村的田秀才”,他先后被評為彭澤縣“人才之星”和“九江市雙百雙千人才”。
學員劉志發,倡導組建了鷹潭市勝農水稻專業合作社聯社,目前聯社覆蓋全省多個縣市,有18個合作社,社員831人,輻射帶動8000多農戶,水稻種植面積達18萬畝,先后被評為全省種糧大戶、全省勞動模范。
學員石玉蓮,一名普通農村婦女,通過學習創辦生態家庭農場,成功實現科技種田1800畝,年收入達百萬元,走上致富之路,現已帶動本村136戶村民及周邊吉水縣、吉安縣20余戶種田大戶科學種田,合作社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她先后被評為吉安市優秀共產黨員、吉安好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資助人選”。
…………
2015年12月31日,由江西農業大學倡導的全省第一個“農民大學生創業聯盟”在上饒市廣豐區成立,該聯盟現有167名會員,均為江西農業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會員們創辦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電商、加工企業創業中依托“農民大學生創業聯盟”抱團發展,利用互聯網升級產業,輻射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極大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江西農業大學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畢業學員提供“終身跟蹤服務”,構建了“傳授創業技能、搭建創業平臺、提供創業服務、培育創業典型”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學員創業服務體系,培育了一大批產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先進帶富典型。學員中致富帶頭人有7800余人,學員中有46%發展農業產業,領辦專業合作社2168個,帶動脫貧戶14533戶。
10年來,江西農業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畢業學員95%以上扎根農村,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根據我省農業產業特點、學員創業需求和“三農”發展需要,江西農業大學將科學研究與學員產業相結合,對接生產實際,解決實踐難題,促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特色產業基地67個,涉及經費超過2000萬元,涉及江西優質稻米、畜牧、油茶、水產、果蔬、休閑農業等九大優勢產業,示范基地面積超過10萬畝。學校成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建立專家與學員的對接機制,為他們扎根農村提供創業咨詢、項目論證,鼓勵學員創業抱團、整合資源,延長產業鏈,為畢業學員送信息、送技術、送服務、搭平臺、解難題,打通科技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了“地由誰來種、村由誰來建、群眾由誰來帶”的難題,形成了“扶持創業——樹立典型——示范帶動——帶民致富”的良性循環。
服務“三農”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鍛造江西“美麗鄉村”建設骨干力量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為“三農”服務是高等農業院校的政治任務和重要使命。江西農業大學把“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這項人才培養工程作為學校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為補齊農業“短腿”和農村“短板”貢獻高校力量,為“美麗鄉村”建設輸送骨干力量,提供人才保障。學員猶如贛鄱大地的點點星火,點燃鄉村振興的燎原之勢。
學員林華,現任上饒市廣豐區排山鎮牌門村黨支部書記、廣豐松華綠色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他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民種植馬家柚,促進農民年增收2萬余元。個人通過技術扶貧形式幫扶3個村99戶貧困戶脫貧致富。2015年,他牽頭成立全省第一個農民大學生創業聯盟。
學員盧志紅,現任樟樹市福城街道藥市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創新社區“黨建+志愿服務”模式,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熱心公益,牽頭成立樟樹市藥市社區志愿者協會等5家社會組織,先后被授予“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江西好人、江西省優秀志愿者”等30多項稱號,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學員邱樂安,畢業后回到家鄉新余市渝水區界水鄉聯盟村,通過自主創業并帶動周圍的父老鄉親種植有機蔬菜致富,成為當地的“蔬菜大王”。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邱樂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承諾疫情期間有機蔬菜不漲價,并開通一條龍送貨上門服務,免費將蔬菜送到市民家中,被網民親切地稱為“送菜哥”。
學員閔風根,江西暢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南昌市新建區眾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葡萄種植面積接近3000畝,產值3000萬元,純收入1600萬元,承擔南昌市政府“農民技術大培訓”計劃,培訓農戶達3200余戶,其合作社被評為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個人被評為省勞模。
…………
據不完全統計,江西農業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學員中52%為中共黨員;48%為村“兩委”干部;30余人獲國家級表彰,100余人獲省級表彰,1000余人獲縣級以上表彰。他們經過江西農業大學培養后,奮斗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第一線,成為基層黨組織的“頂梁柱”,群眾致富的“新希望”,不僅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生產生活和農村社會管理中,而且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增產增收,用實際行動服務“三農”。
學校目前本科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農學、園藝、動物醫學、公共事業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6個專業,從2019年開始實施“農業專業碩士研究生專項培養計劃”,形成了由原來的“專—本”向現在的“本—碩”更高層次的培養格局;由培養農業生產型人才為主向培養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型人才轉變。課程設置圍繞江西農業產業發展重點、農村管理難點、知識需求熱點,緊扣江西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精準培養江西鄉村振興人才,有效緩解了農村人力資本不足的現象,突出解決了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困境,極大化解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高素質人員不足的矛盾,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2019年3月,農業農村部專門到學校調研“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對學校形成的辦學模式、經驗和成效給予了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礎上啟動了“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將“江西經驗”向全國推廣。
十年耕耘,碩果累累;不忘初心,奮勇前進!
2020年8月,經省政府同意,我省出臺《關于縱深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意見》,將“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延續實施至2025年,本科每年繼續招收1000人由江西農業大學培養。這標志著“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在新的起點上進入一個更高質量的實施階段。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之年,同時也是“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的第十年。新時代新要求,站在新的起點,江西農業大學將繼續以強烈的責任擔當,以服務“三農”的政治情懷,在總結過去10年辦學特色和經驗的基礎上,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及專家代表回信精神,牢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光榮使命,進一步縱深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做強做優做大這一“江西品牌”,培育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育高素質農民,奮力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作示范勇爭先,為我省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貢獻力量。
文:駱 輝 鏈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1-10/26/content_5406_5194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