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人才“香” 鄉村振興“活”
——江西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十周年
10年培養6.3萬人,基本實現全省每個行政村2-3名農民大學生;創建了93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大專、本科、碩士一體化培養,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村“兩委”干部,一大批高層次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骨干力量……這是江西省十年時間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豐碩成果。
201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通知》,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省級農業農村部門作為“工程”牽頭部門,會同財政、教育、人社和江西農大、江西電大,采取“政府出錢、大學出力、群眾受益”方式,將高等教育資源向基層一線延伸,連續十年接力實施“工程”,為江西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為促進農村人才創業搭建了“大舞臺”。
精準育才,使人才“輪子”有效轉起來
讓鄉土人才“香”起來,需要因地制宜出政策、優環境。江西省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也注重培育鄉土人才,人才在艱苦邊遠山區和基層一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
張愛芳、張鈞玉夫婦是九江市彭澤縣太平關鄉白沙村人,兩人都是江西農大“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畢業生。曾經是村主任的張愛芳,帶著村民苦尋致富之路,種水稻、種棉花……“不夸張地講,那個時候種什么虧什么。”張愛芳說,當時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入學第一堂課,教授就給我們講了中央一號文件,在學校不僅掌握了實用的農業技術、創業知識、營銷手段,還學習到很多的惠農文件,漲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張愛芳說,他用所學知識創辦的彭澤縣金簍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場+農戶(貧困戶)”的形式,帶領村民通過種植瓜蔞走上產業發展致富之路。
同樣,撫州市南城縣上塘鎮黃家村村民黃繼軍高中畢業后,自己發展種養業,因為缺技術,產業總也做不大。2016年,黃繼軍看到村里發布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招生廣告后便報了名,經過村鄉縣三級推薦,通過當年的成人高考后,成為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專科學生。黃繼軍說,入學后,他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2020年專科畢業后,緊接著他又報考了本科,成為江西農大2021級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
如今,黃繼軍成立了南城縣天鴻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旗下有養豬場、果園、淡水魚養殖等多個產業,2020年收入達2000多萬元。不但產業做大了,黃繼軍還擔任了村支部委員。
近年來,江西省在培養教學環節,圍繞省農業產業發展重點、農村管理難點、知識需求熱點,采取“不離鄉土、不誤農時、工學結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統一培養”的培養模式,做好教學培養內容的“加、減、乘、除”法,做到按需施訓、因人施教,建立與培養對象特點相適應的教學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能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貼近農村事務管理、貼近農民致富增收。
精準助才,巧借“最強大腦”
鄉村“待”有才人出,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集體呼喚”。作為全省唯一一所本科高等農林院校,2011年起,江西農業大學主動承擔這一培養任務,為服務三農貢獻高校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憑借“短平快”優勢,逐漸成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江西省寧都縣食用菌種植專業戶李學庭,2018年加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后,與江西農業大學博士胡殿明建立了一對一的對接機制,建立專家服務站,李學庭的食用菌生產逐漸扭虧為盈。經過多年探索,滑子菇高溫出菇栽培方法獲得國家專利,益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江西省示范合作社”,目前種植有滑子菇、平菇、香菇、黑皮雞樅、黑木耳,年產值1000余萬元。
胡殿明不僅為李學庭作技術指導,還積極利用李學庭的生產基地培養食用菌種植技術專業人才,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年培訓食用菌從業人員50余人次,為發展食用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我們十分看重學員的發展,即使畢業了,依然對他們跟蹤服務。”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姜偉告訴記者,學校充分發揮農林高校的優勢,把最好的教學資源向該項工程傾斜,將全省農業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納入師資庫,組織專家編寫接地氣、實用性強的教材,邀請農業領域政府官員、農業企業高管人員、創業典型校友等走進課堂與學員面對面交流,還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創業論壇、專家沙龍和畢業座談會等,并且在全省建了126個門類齊全的實訓基地,供教學使用。“可以說,學員們帶著問題來上課,帶著方法回去干,能學到真東西、掌握真本領。”姜偉說。
據了解,2015年江西省第一個“農民大學生創業聯盟”在上饒市廣豐區成立,學員們在創業的過程中,依托聯盟相互學習、交流合作、抱團發展。學校還建立多種形式的專家與學員的對接機制,為他們提供創業咨詢、項目論證、技術指導等多方面的支持。學員們畢業后說得最多的就是:“有江西農大專家團隊做堅強后盾,做事創業更有底氣和信心了。”
精準用才,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圈已然形成
手機實時查看土雞養殖,點擊小程序下單,今天下單明天就能上餐桌……在剛過去的新冠肺炎疫情“寒冬”,贛州市定南縣嶺北鎮的李良華把土雞和土雞蛋,送上全國各地“宅”家的客戶餐桌。
對于“觸網”,李良華坦言是被逼出來的。“要讓消費者相信土雞、土蛋的品質,就必須讓他們‘眼見為實’,這樣才能賣出好價錢。”李良華創立聯合共享品牌“季實莊園”,升級優化標準VI系統、官網分銷系統和云直播溯源系統,采用O2O模式全程監控、直播土雞生長過程,打造可視化農業。
2017年,借“網”致富的李良華被聘為嶺北鎮政府扶貧顧問,在他的帶領下,定南縣雞卿寨生態蛋雞專業合作社已經有員工100多人,帶動100多戶土雞養殖農戶增收。同時,他利用自己搭建的互聯網銷售平臺,積極指導農戶和原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網上銷售,并在自己的網上平臺幫助他們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農產品銷售。
與李良華一樣致力于農業的,還有尋烏縣80后小伙兒湯更生。2016年湯更生加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成為園藝專業學員。近些年,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蘭花作為特色農產品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農業產業,從小跟著父親學習蘭花種植的湯更生將自己的尋烏桂竹蘭園轉變為合作社經營模式,成立了尋烏縣鄉土綠化苗木專業合作社,和全村人抱團搞發展,將這些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形成特色產業,帶領全村人一起種植,一起脫貧致富。“以前一心只想著怎么去種怎么去賣,如今成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學員,經常有教授、博士下來指導,少走了許多彎路。有了技術的支持,種植就省心多了,現在我開始琢磨把花卉苗木做成綠化盆景,讓大家都感受到花卉苗木帶給人的美感和享受。”湯更生說。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選好“鄉村大學生”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才是關鍵。從江西省農業農村部門獲悉,全省93個農業縣已組建了“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吸納會員9568人,帶動農民承包農田、山地和水面163.4萬畝,創辦農業企業883家、農民合作社1336個、家庭農場910個、種養大戶1419戶,農村社會服務組織356個、農村電商網點1702家,積極參與生產經營、精準扶貧、社會公益,幫扶20714戶貧困戶,帶動10萬群眾投身增收致富的生產實踐。
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金種子”,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他們的奮斗沾著鄉土氣息、帶著生活的溫度,他們的故事群眾耳熟能詳、有目共睹。“農村人才之風”勁吹贛鄱大地,紅色江西正在依靠人才的引領,在發展中崛起。
鏈接: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30441&cId=0&we-media=1&fromFla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