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成立成長的農業高校,江西農業大學聚焦破解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卡脖子”難題,不斷推出創新性研究成果,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服務,為我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提供強大技術和人才支撐。
聚焦產業求創新 攻關突破惠民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將家豬的遺傳育種作為團隊的研究方向,構建完成了國際上最為完善的中國及全球地方豬種資源基因組DNA庫,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主持完成的“仔豬斷奶前腹瀉抗病基因育種技術的創建及應用”項目,選育改良了我國20個生豬主產省35家大型種豬育種企業的84個核心育種群,破解了由仔豬大腸桿菌K88造成的腹瀉致死這一困擾養豬生產的難題。
2017年,黃路生牽頭組建全國家豬育種技術聯盟,成功研發了國內首項基于家豬基因組全序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精準”育種新技術——“中芯一號”,實現了我國地方及商業豬種育種關鍵技術的重要突破。“中芯一號”超越了歐美現有的同類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獲得者賀浩華教授,30多年來矢志追尋一粒種子的夢想。他的研究團隊在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尤其是雙季超級雜交稻育種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了水稻顯性核不育性的應用,開創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新途徑。目前,賀浩華團隊育成水稻新品種40多個,其中淦鑫688是江西省首個超級稻品種,五豐優T025成為2010年以來江西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稻品種。
圍繞“一頭豬”(種豬)、“一株稻”(超級稻)、“一只蜂”(蜜蜂)、“一棵樹”(樟樹)、“一根竹”(厚壁毛竹)、“一粒果”(獼猴桃)、“一枝花”(彩色油菜花),江西農業大學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產出了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攻克了一批行業產業關鍵技術。近年來,學校自主選育新品種28個、授權專利435件,科技成果轉化金額3000余萬元。
演繹服務多重奏 連村連民促振興
與資溪縣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同80余個縣(市、區)、100多個農業龍頭企業、5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簽訂科技合作戰略協議,組建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團,主動承擔“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養任務……江西農業大學緊盯“三農”發展瓶頸問題,以科技服務和人才支撐助力鄉村振興。
圍繞生豬、水稻、 蜜蜂、蜜橘、白蓮、紅茶、蝦蟹等產業,學校分兩批次成立了19個科技小院,實行1個科技小院、進駐3位支部黨員、聯系若干位專家和研究生的“1+3+N”的技術服務模式。據彭澤蝦蟹科技小院負責人阮記明博士介紹,他們每年至少培訓400人次,傳授稻蝦共作技術和經驗。運用這種新模式,可畝產有機稻 600斤、小龍蝦300斤,畝均收益6000元,提高了種養戶的經濟收入。
在江西農業大學,一支由200余名教授、博士組成的科技特派團,成為行走在贛鄱大地的流動專家。他們與449個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科技服務關系,建立各類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范基地72個,示范基地總面積超過12萬畝,累計開展培訓768期,培訓“新農人”5萬余名、推廣和解決關鍵技術2339項、引進新品種1307個、幫助指導貧困農戶17155戶,幫助企業和貧困農戶直接增收近5億元。
大專、本科、碩士一體化培養,19134人順利畢業,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村“兩委”干部,一大批高層次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從這里走出,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骨干力量……這是江西農業大學承擔“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交出的答卷。
江西日報: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1-11/23/content_17569_5333489.htm
報道:宣傳部 袁甲 審核:高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