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興農強農初心使命,講政治、顧大局、謀發展、重自強,加強本科教學內涵建設。
不忘初心,堅守立德樹人主陣地
持續強化課程思政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推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出臺《江西農業大學落實<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實施辦法》。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0門,編纂《江西農業大學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匯編》即將出版。
持續強化教材育人功能。出臺《江西農業大學教材建設與管理實施細則》,嚴格執行教材凡編必審及編審分離制度,統一征訂使用馬工程教材。獲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第五屆江西省優秀教材獎獲獎教材5部。2015年以來,我校編寫出版教材164部,其中省部級及以上規劃教材87部,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16部、國家林業草原局“十三五”規劃教材2部、“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

持續強化課堂育人主渠道。學校采取“專題式團隊化”教學模式,組建由校領導領銜,黨政部門負責人、思政課教師、在校研究生以及廣泛聘請知名專家、黨政領導干部、先進人物、人文社科教研骨干的“1+1+1+1+N”的教學團隊,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公共必修課。校領導常態化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深入課堂、走上講臺,聽思政課、講思政課,鑄魂育人、啟智潤心。

勇擔重任,踐行強農興農使命
主動作為,承辦江西省新農科建設工作推進會。2021年6月28日,由江西省教育廳主辦的江西省新農科建設推進大會在我校召開。趙小敏校長致歡迎辭,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郭杰忠出席并講話。會議發布并解讀《江西省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揭牌成立江西省新農科教育研究中心,掛靠江西農業大學,聘請江西省新農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專家。

精心籌劃,組織教師參加“四新”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學校組織動員,充分利用優質資源,積極努力拓寬申報渠道,共獲批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4項、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項。
守正創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設置“惟義”實驗班。學校依托江西省一流學科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農學、林學、動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六個本科專業,設置惟義實驗班。完成實驗班教學計劃的優秀畢業生可以直接申請免推攻讀國內“雙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本校免推研究生實施本、碩、博一貫制“3+1+2+3”培養模式。
探索聯合培養模式。2014年至2020年,學校與江西婺源茶葉職業學院合作共同培養茶學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兩個專業的學生,采取“2+1+1”的培養模式,即第3學年在婺源茶葉學校學習。2021年,學校與4所高職院校簽訂聯合培養本科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協議,目前聯合培養專升本在校學生947人。軟件學院實行“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實踐、課外科技活動、基地實訓三位一體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編寫出版校本創新創業教材《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教程》。學校大學生眾創空間“惟義青創園”相繼獲批江西省科協第二批“江西省創客之家”、江西省科技廳“江西眾創”等省級榮譽平臺。獲批省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2門。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七屆江西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各1項。學校大學生眾創空間“惟義青創園”孵化項目取得“互聯網+”國賽銀獎1項、國賽銅獎1項,省賽金獎2項,省賽銅獎7項的優異成績。

構建五育并舉新格局。學校傳承、發揚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半工半讀優良傳統,積極構建勞動教育融合發展育人模式,參加全省高校勞動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會,獲省、廳領導高度肯定;成功入選首批“江西省勞動教育特色示范學校”;在全省大中小幼勞動教育宣傳展示月活動中榮獲典型案例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

凝心聚力,推動一流本科建設
建設一流專業。按照“鞏固優勢專業、打造特色專業、發展新興專業”的建設思路,學校先后出臺《江西農業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方案》等4項專業建設類文件。十年來,獲批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江西省“十三五”期間省級一流專業11個,江西省“十四五”期間省級一流專業3個,建設“十三五”校級重點專業11個,校級重點建設專業10個。
培育一流課程。我校著力提升課程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構建“校級—省級—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三級分層培育體系,每年劃撥120萬一流本科課程專項啟動經費。十年來,學校獲批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7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5門、高校課程育人共享計劃6門;建設校級一流本科課程近300門。

凝練一流教學成果。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內涵建設,學校出臺《江西農業大學教學建設與研究成果獎勵辦法(試行)》。2018年,我校黨委書記、中科院院士黃路生牽頭申報的《新時代動物科技類“五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十三批至十七批江西省教學成果獎本科層次34項。

錘煉一流教學團隊及平臺。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我校不斷加強教學團隊及平臺建設,十年來,建成2個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19個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立項94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建立400余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強化保障,筑牢人才培養生命線
著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我校先后出臺并修訂《江西農業大學大北農教學標兵獎勵辦法》、《江西農業大學“大北農教學標兵”與“大北農教學精英”評選辦法》(試行),構建了教學型教師從優秀教師、大北農教學標兵、大北農教學精英三級成長路徑,先后評選產生大北農教學精英15人,大北農教學標兵22人,發放獎金合計184萬。舉辦江西農業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選拔優秀教師參加江西省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榮獲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我校連續兩年榮獲優秀組織獎。


著力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學校堅持以本為本,注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扎實推進現代化教學環境建設。先后投入近千萬改善教學條件,多媒體教室數量從十年前幾十間增加至300余間,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到100%,全部實現了網絡遠程管理。建成了精品錄播教室1間,智慧教室5間,與超星集團合作建設了慕課基地1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已逐步深度融合,超星平臺課程訪問量為7.1億,近千名教師使用平臺,全校資源總量達25萬個,題庫量達62余萬,活躍課程1773門, 其中22門課程上線國家級課程平臺。積極探索數字教育、智慧教育機制創新,聯合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線上金課與混合金課教學改革研修班”,學校50余位教師到清華大學參加學習,提升線上教學技能。

供稿:教務處 審核:魏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