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勝利閉幕,我校賀浩華、魏洪義、毛瑢、劉興平、胡國良、涂文清、郭熙等7位政協委員依法履職、建言獻策,在省政協會議上發出江農聲音,讓我們一起聽聽部分委員的建議吧!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
賀浩華
第十三屆江西省政協委員
江西農業大學黨委委員
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
賀浩華建議,要從專業設置、人才引進、基地建設等方面強化高校“新農科”建設,為鄉村振興服務。長期以來,涉農高校以培養符合行業、產業部門需求的高等農林專門人才為目標,并圍繞農業生產細分了專業設置,比如種植、植保、土壤化肥、園藝等,但是與目前的農業發展不適應,和現在的農業生產方式脫節。因而強化高校“新農科”建設勢在必行。
賀浩華建議,要布局新農科專業,大力推進農工、農理、農文、農醫專業交叉融合,在涉農院校布局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等新產業急需的新專業;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發展特色產業、林業產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級一流農科專業。要強化人才培養改革,從師資、基地、教材等多方面入手,推進新農科建設,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學校要適應新農科建設,師資力量、專業設置、教材設置要配備齊全,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胡國良
第十三屆省政協常務委員
民進省委會副主委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院長
胡國良提出,科技小院賦能鄉村振興,一頭連著高等校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把知識課堂搬到生產一線,將先進技術帶到群眾身邊。省科協聯合江西農業大學已經在全省建立了30個科技小院,涉及水稻、蜜柚、生豬、蝦蟹、養蜂等多個產業,僅去年一年,江西農業大學就派出了120多名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5600余天,撰寫日記近2000篇。
根據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江西省鄉村全面振興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胡國良建議,相關部門繼續深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至少應延續至2035年,以銜接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他提出,增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數量,推進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同時構建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技能培訓證書相銜接的培育體系。

魏洪義
第十三屆江西省政協委員
全國人大代表
民革省委會委員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
魏洪義提議,大力發展江西的預制菜產業,從預制菜產業的宣傳報道、冷鏈物流等方面做好全面規劃,促進江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魏洪義在2022年調研時發現一個問題,江西雖然是農業大省,但是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面還有欠缺。如何把優質農產品通過商品的形式送出去,實際上有個很好的結合點,就是預制菜產業。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快節奏,喜歡預制菜,所以應該從整體規劃、宣傳報道、加工、冷鏈物流等方面做好規劃,讓江西省的預制菜產業得到更好發展。

毛瑢
第十三屆江西省政協委員
民盟省委會常委
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
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
毛瑢表示,江西是林業大省,也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3.35%,以森林為主體的綠色生態屏障為江西乃至長江中下游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為一名從事森林生態學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他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專業特長,重點關注江西省森林固碳能力、低質低效人工林結構改造與質量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持等領域的工作,圍繞“江西森林碳匯功能提升”、“江西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等方面提交提案。

涂文清
第十三屆江西省政協常務委員
農工黨省委員會委員
江西農業大學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涂文清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出發,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表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在新污染物防治關鍵技術、政策、標準等方面協調推進。作為一名來自環境資源界別的政協委員,同時又是一名農工黨黨員,涂文清也將充分發揮環境資源界別和民主黨派的獨特優勢,立足本職工作,主要從鄱陽湖流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重點排放行業調查、環境調查監測、生態健康風險評估與管控措施,加強我省環境毒理與健康創新團隊建設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為提升我省的新污染物治理能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健康,譜寫新時代美麗江西新篇章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郭 熙
第十三屆江西省政協委員
九三學社省委會常委
江西農業大學基層委員會主委
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郭熙建議,改善我省城鎮小流域生態環境。他提出,江西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流域整治工作既要著眼于大水體的環境全面改善,也不能忽視流域的“末梢神經”,即城鎮水體匯集區,如城市湖泊、濱湖公園、人工濕地、明渠等小流域治理。
綜合: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