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共大總校派出部分師生奔赴永修、德安、星子三縣交界鄱陽湖區域的南湖地區,開墾荒山荒地,建立了“共大總校南湖農場”。但是由于該場地處丘陵河汊地帶,沒有修建圍堤,可供開墾的水田面積有限,開出來的荒地只能種植一些旱作物,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學校的糧食問題。但南湖農場還是為當時缺糧缺油缺肉的共大師生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彼時的農場面積約為1342畝,人口274人,分為五個生產隊,每年產魚三萬斤,由于水患嚴重,所以收入極不穩定。
1962年5月以后,在江西省委和共大總校黨委的關心與支持下,共大總校的畜牧獸醫系搬來南湖農場實行系、場合一,成為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基地,從此成為全校師生供應肉類、蛋禽食品的生產基地,同時南湖農場更名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南湖農牧綜合試驗場”。
從1958年底到1962年系場合一以后,在這里工作學習的教職工和同學們的生活是艱苦的,簡陋的宿舍和教室,衣食住行極不方便,考驗著每個師生的毅力和恒心。在這里的全體師生默默承受著清貧的物質生活,艱苦的勞動和學習,還有血吸蟲病的威脅。但廣大師生堅定信念,沒有一個逃兵,沒有一個退縮,沒有一個掉隊。師生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發揚“自力更生建校園”的精神,為共大總校南湖農場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共大總校師生解決糧食、蔬菜、肉類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
南湖農場地處鄱陽湖一個湖汊的西岸,這里有湖濱的水田、草場,有丘陵上的旱地和果園,還有豬場、雞場、牛場、兔場、孵化場等。站在高處,向北眺望,是飲譽中外的廬山,映入眼簾,其倩影猶如一幅水墨畫,煞是美麗;西面遠處群山橫亙,莽莽蒼蒼;放眼東南,湖水浩淼,波光粼粼。湖濱灘涂水草豐盛,候鳥棲息,四周湖光山色,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但這里也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在這里勞動格外的辛苦。
南湖農場下屬三個大隊,分布在沿湖的各個村莊里,以農業生產為主。在這里既學習專業理論和知識,也參加各種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勞動。在這里以勞動為主的,每年勞動不少于兩百天。
每年的“雙搶”勞動是師生們最辛苦的季節。天上烈日如火,山坡下稻田里沒有一絲風,勞作的師生像置身于蒸籠,身上的衣服就像是從水里撈出來一樣。割下的稻子要就地脫粒,當時沒有脫粒機,打稻子只能在木制四方形打谷桶上用力甩打,哪塊田割稻,打谷桶就扛到哪兒。再把打下來的稻谷挑到曬谷場里,稻谷翻曬干了,用土風車揚凈雜質,裝入麻袋入庫。最后再用拖拉機裝運到江益糧庫就完工了。
每年的插秧和耘禾勞動同樣辛苦。早晨去插秧或耘禾,赤腳踏進水田,冰冷的水田即刻使人感到刺骨的疼痛。水中多有螞蝗,叮咬著泡在水里的師生們的雙腳。每年還要在丘陵、旱地上勞動,主要是挖樹坑、栽果樹,種植和收割紅薯、芝麻等。每人每天挖八個樹坑,挖好后聽候檢查,不合格則返工,合格者撒下基肥后再栽上梨樹苗、桃樹苗等,再進行除草、松土等養護,來年就有可能有收益了。
在田里、山上勞動的師生,夏天曬得黝黑,雙手磨出老繭,一個個都像標準的農民。至1962年底,南湖農場耕地擴大到2487畝,果園330畝,面積較1958年底翻了一倍。當時農場有農工614人,大學生153人,設有四個生產隊。1962年底,上調豬174頭,兔975只,雞775只,調銷羊毛1027斤,兔毛166斤。生產紅薯23萬余斤,青飼料52萬余斤,青稈31萬余斤,干稈11萬余斤。為共大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共大保證糧食供給,為共大師生能夠吃上肉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南湖農場土地非常肥沃,產能巨大,但缺點也很大,南湖農場的稻田經常因為湖水泛濫而淹沒,南湖農場幾乎成為“孤島”,威脅師生生命。為徹底解決南湖農場漲水時成為“孤島”的問題,自1964年11月24日到1965年1月29日,共大總校連續兩個月組織師生修筑圍堤。師生每天挖土、挑土,加班加點。寒冬臘月,北風凜冽,圍堤工地上人聲鼎沸,熱氣騰騰。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完成任務,全體師生加晚班,挑燈夜戰干到晚上八九點鐘。在冬日晨霧彌漫之中,在寒夜月色朦朧之下,男女學生挑著滿筐泥土的擔子從早到夜川流不息的上下圍堤。經過兩個月艱苦奮斗,一條長達十多里的圍堤建成了。高高的圍堤拱衛了數千畝良田,無聲訴說著共大師生的豐碑和不屈的意志。登上大堤向湖面望去,只見水天一色,碧波萬頃,遠遠白帆點點,在陽光映照下,熠熠生輝!
通過遠征南湖,共大立住了腳跟,找到了糧倉,找到了肉類供應基地,找到了實習實驗基地。由此共大成功地找到了一條建立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基地的辦學模式,為進一步“半工半讀、勤工儉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培養了眾多的科技骨干。



作者:檔案館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