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農業大學的大禮堂的墻上有一個精美的浮雕“書鋤槍”。它記錄著上世紀六十年代共大師生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一邊學習,一邊勞動,一邊軍事訓練的奮斗歷程,也是老一輩共大人一段美好的青春與回憶。
大禮堂最早是1956年省林科院的禮堂。1958年共大成立,大禮堂就成為了共大的大禮堂。原來大禮堂比現在要矮小一些。
1959年,毛主席通過汪東興書記(共大第一任總校黨委書記)傳達他對共大的指示:“共大不但要搞好勞動,而且也要搞好學習,勞動和學習都要搞好”。為此共大確立了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半工(農)半讀,勤工儉學,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政治與業務相結合”。為宣傳毛主席對共大的指示,于1962至1963年對大禮堂進行了加高加大,建成了現在的樣子,這個浮雕“書鋤槍”就是這個時候加在墻上的。
“書”指的是《毛澤東選集》,反映共大師生要多讀《毛澤東選集》,要多讀毛主席的書,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爭做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好學生。
“鋤頭”指的是勞動,要求共大師生堅決貫徹“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辦學思想,告誡師生要熱愛勞動多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念。
“槍”指的是軍事訓練,當時共大師生除學習勞動之余,還要積極進行軍事訓練,效仿的是“抗大”。當時把學生編成若干民兵連進行訓練,隨時準備保家衛國。實際上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緊張,中蘇摩擦不斷……我國一直處于“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舉國備戰的年代。
這個精美的浮雕稱之為“書鋤槍”,體現了共大的辦學目的、辦學宗旨和鮮明的半工半讀特點,體現了共大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辦學方向。
首先是文武結合。書是毛澤東選集,槍表明武裝,要求師生能文能武,不僅要能用筆桿子建設國家,還要緊握鋼槍保衛祖國。
其次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鋤表示生產勞動及實踐,共大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黨的教育方針,實行半工半讀,勤工儉學辦學方針,要求師生要勤于實踐,勞動時間不少于每年兩百天。
三是業務學習與政治學習相結合。既要加強業務學習也要加強政治學習,達到政治與業務相統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又有較高文化的又紅又專的勞動者。
這個浮雕不僅在江西農業大學校部留存,在原共大南湖農場(現在的南昌大學共青學院)的墻上也保留著這個浮雕。

作者:檔案館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