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8年8月共大創辦到1966年2月的8年間,朱德委員長四次親臨共大總校和分校視察。深入課堂聽課,到科研、生產基地察看,三次為共大題詞,動員親侄子到共大讀書。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對貫徹落實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忠誠,對共大的創建、發展壯大給予極大的關懷和支持。
1959年7月下旬共大誕生一周年在即,朱德委員長準備到廬山參加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會議前夕,朱委員長決定先到南昌視察,因為南昌對他來說有太深的感情了,這里是朱委員長他們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在這里開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并創建了人民軍隊。
1959年7月27日,朱委員長在南昌視察了“江西省國營綜合墾殖場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成就展覽”,看著展覽那些豐富的圖片資料,他很激動,同時對共大建校一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并欣然題詞:“堅持教育與生產相結合、半工半讀,又紅又專的方針,發揚勤儉建國,勤儉辦校,勤儉辦墾殖場的精神,開發山區,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奮斗!祝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建校一周年。”
1959年8月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會議期間,朱委員長見到了一份共大井岡山分校的校刊。他不但興致勃勃地閱讀了校刊文章,還特地題寫了校刊“井崗熔爐”四個剛勁雄輝的大字。同時對共大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用毛主席親自培育的井岡山精神來教育青年學生,使他們在共大這座革命的大熔爐里百煉成鋼,茁壯成長。
1962年3月6日,朱委員長第一次視察共大,到總校后,沒有直聽匯報,而是先去參觀桃園、梨園、桔子園和教學大樓與學生聽課,參觀校史陳列室最后去聽取匯報。
1966年2月7日朱委員長第二次視察共大總校,他指著《七三零指示信》說:“這是毛主席為我們子子孫孫指引的道路啊!我們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把這所社會主義的新型大學辦得更好。你們辦好了,全國都來學,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在全國開花結果。”
他對著歡迎的師生說:“我這是第二次來你們共大總校了。第一次在1962年,當時不但到了這里,還去了大茅山和云山兩所分校。我感覺到了共大就好像回到了當年南泥灣。在這里,真正體現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了,要進大學就要進共大這樣的大學。我的侄子朱俊書來江西上共大,已經從這里畢業了,我們都很感謝共大的領導、干部、職工。”
“你們現在才一百多所分校,五萬多學生,還要發展。將來學生可以實行社來社去,場來場去,城來城去。好處是你們有條件,山區丘陵有很多可以開墾的荒地。辦一所分校就就建一個新農村,既是發展教育,又是搞經濟建設,逐步地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就縮小了。”
“這就是既出產品,又出人才,你們創造了很多經驗,為社會主義教育闖出了一條路。”
“到共大一看,就會發現這里的城鄉差別變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了,生產發展了,你們分校辦到哪里,哪里的山頭、土地面貌就改變了,生活水平就改善了。這種辦學模式我舉雙手贊成!你們的功勞不在于培育了多少學生,不在于創造了多少財富,這當然是重要的,但更主要的是,你們為社會主義教育闖出了一條道路。”
參觀結束前,朱委員長應邀并欣然題詞“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理論與實踐、腦力與體力、生產與教育相結合的新型學校。八年來,你們在發展這種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并起了帶頭作用。”
臨近分別,朱委員長對張宇晴道:“要把這種新型學校長期辦下去,一直維持到共產主義,你們的學校名稱就叫做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嘛!”


作者:檔案館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