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名達烈士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歷史學副教授,后聘研究院教授。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1942年7月7日,犧牲在江西抗日前線江西新淦縣,終年37歲。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人民在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奮起反擊,日軍損失慘重。為擺脫困境,1942年5-6月間,日軍又發動了浙贛會戰,企圖打通浙贛線,側擊粵漢線。日寇攻占了上饒、鷹潭、撫州等地,戰火向江西腹地蔓延,此時九江、南昌等贛北一帶早已淪陷。中國守軍正在樟樹、宜黃、南城一帶與日軍激戰。日寇大軍壓境,吉安、泰和等地頓時吃緊,人們紛紛逃難,機關、單位緊急疏散。
1942年6月11日,國立中正大學提前進行期終考試并放暑假。值此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姚名達挺身而出,聯合學生,以安定人心、激勵士氣為己任,發起并組織了“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1945年6月12日舉行成立大會,公舉胡先骕為名譽團長,姚名達教授為團長,王綸講師為副團長,團附李劍聲教官。編印了《戰爭服務特刊》和《戰地服務團成立宣言》,并發表發刊詞。
1942年6月25日,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一行三十八名團員,從泰和縣乘小汽輪出發途經吉安、新喻(現在的新余)、吉水、峽江、新淦縣(現在的新干縣),奔赴抗日前線樟樹。沿途中宣傳抗日思想,動員軍民積極抗日,為抗日官兵慰勞演出,戰地救護等。
1942年6月25日晚,在吉安歡迎戰地服務團群眾大會上,姚名達慷慨陳詞:“前方士兵,困守贛江,天地為屋,云霧為衣,槍林彈雨,傷病無醫。凡我中華有志之士,務必恪盡抗日救亡的天職,到前線去,到戰壕去,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女?!?/span>
1942年6月26日,戰地服務團招待吉安各界人士座談會上,姚團長慷慨激昂地說:“這次赴前線,不流血,絕不回來!”
1942年7月4日,姚團長迎著炮火奔赴樟樹前線58軍軍部駐地桐木橋。在招待軍部將領的茶會上,姚團長激昂道:“我們全體團員都是抱著犧牲的決心而來的,我們絕不像一般普通慰勞團體,駐在前線的后方。我們是愿意在最前線幫戰友去搶救傷兵等工作?!苯又终f道:“一般人以為,大學生是國家之寶,不應在最前線,而應留為將來建國之用的。這種見解是錯誤的。我以為現在能夠參加抗戰工作的人,將來才能擔任建國的工作?!?/span>
1942年7月7日,因日軍騷擾戰地服務團被沖散。因為不忍受傷學生掉隊危險,姚名達只好率領十一名團員(女生兩人)緩慢前行,因走得太慢,錯過了及時到達新淦縣城的機會。只好重新規劃從新淦縣石口村渡過贛江去樟樹橋東戰地服務。到石口村天色已晚,他們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由于漢奸告密突遭日軍第6師團竹原支隊(曾參與南京大屠殺)第23聯隊第1大隊包圍,并突然發動襲擊。在這危急之際,姚名達毫無懼色,高聲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隨即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軍打斗起來。他和吳昌達、鄭唯龍一起先斃敵一人奪槍一支,正準備上樓占據有利地勢,一個日本兵開槍了,姚名達中槍倒地,另一個日本兵用刺刀刺進了他的胸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愛國教授姚名達就這樣死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終年37歲。他成為了抗日捐軀教授第一人。
此次遭遇戰斗中,教授姚名達、學生吳昌達為掩護學生壯烈犧牲。四學生趁亂突圍成功,一人在新喻歸隊,三人在新淦會合歸隊;男女服務團員三男兩女人被擄至南昌,被俘四個月后,五人于1942年11月7日在便衣游擊隊員潤根嫂及內弟龔順根幫助下,成功營救并返校。龔因此被日寇殘忍殺害并懸尸城門。
1942年7月消息傳來,全國人民、江西百姓、國立中正大學全體師生無比悲痛,山河哭泣,紛紛沉重悼念姚名達烈士。
1943年7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骕在紀念姚名達殉國一周年時,曾高度贊揚他“絕學有遺著,千秋有定評,英風傳石口,大節振江西。
1987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追認姚名達為革命烈士。
2002年3月,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為姚名達殉國六十周年題詞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
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姚名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的一員。
姚名達是一個“損己利人”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于民族的人。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實踐證明了具“有史的意義”。歷史教授走進歷史,姚名達先生文節俱高的歷史地位是永恒的奠立在國人心中!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姚名達烈士的事跡,永遠踏著烈士的腳步建設安全的故土!建設康樂的家園!建設美麗的中國!

供稿:檔案館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