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森,1896年8月生于江西省臨川縣羅湖鄉墩上村。1921年畢業于北京國立京師大學堂農科,獲學士學位。1922-1951年任教于江西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江西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國立中正大學、南昌大學。1951-1952年任湖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52-1968年任江西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69-1975年任江西共大總校農學系教授。
年輕時具愛國之心,立志興農救國。1921年大學畢業后,王云森任教于江西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主講土壤學。同時他還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生產狀況。鑒于當時江西農業生產十分落后,農業經濟凋敝,農民生活貧困,他于1924年發表了《怎樣來改進江西農業,繁榮農村》萬言書,并建議當局成立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的統一領導機構。不久,江西省成立了三位一體的農業院(相當于現在的農業科學研究院)。
1940年,王云森調任中央農林部江西農管處任技正,兼農林部江西泰和麻業改良場場長,以改良麻作為主。同時開展土壤改良工作,經過4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受到普遍的好評,當時的中央農林部嘉獎他做了“沒有人做過的事業”。他在江西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職期,學校的大門上豎立起“明農救國”的匾額,鼓勵學生學農務農,為農業科學的發展,國家的富強貢獻一生!
從青中年到耄耋,矢志不渝,醉心研究中國土壤史。王云森在京師大學堂就讀時,目睹學校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很多課程盲目搬用外國教本,土壤學也不例外,講的都是外國土壤,脫離中國實際。為此他矢志改變這種局面,決意編出一本中國自己的《土壤學》。他利用課余和假日鉆進圖書館,翻閱文獻,搜集資料,赴農村考察,總結群眾經驗。一邊參加勤工儉學,一邊認真編寫,終于在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編寫的《土壤學》。這是我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土壤學教科書,被當時的大專院校和高級農業技術學校選用。
王云森的《中國古代土壤科學》一書,動筆于1950年代中期,脫稿于1970年代末期,歷時二十多個春秋,他夜以繼白地發掘整理我國古代土壤科學遺產,撰寫了《中國古代土壤科學》,于1980年出版,生動踐行了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云森學生時代寫的那部《土壤學》中,引用《周禮》(鄭玄注)中的“萬物出生焉則曰以人所耕而樹藝焉則甲壤”,第一次把自然土壤和農業土壤區分得一清二楚。而《中國古代土壤科學》一書,則開拓了我國土壤科學史研究的先河。
成就非凡,譽為“中國土壤科學史研究的開拓者”。《中國古代土壤科學》總結了我國幾千年來土壤科學的成就,提出了若干寶貴的學術觀點,其中主要包括:一是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土”和“壤”的科學意義,對土壤的定義提出了明確的見解;二是突出了人類耕作活動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提出土壤不是死的客體,而是一個獨特的、有生命的自然體的觀點;四是發掘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于土壤肥力“常新壯”的理論;五是提出從生產實際出發,以“土宜”和因地制宜為生產原則,作為依據提出土壤分類學觀點,論述中國古代土壤分類;六是系統總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認土、用土、改土、養土等方面的經驗。該書受到國內土壤學界的好評。經中國科學院東北林業土壤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南農學院和西北農學院等9個單位的11位專家、學者評審,一致認為該書是國內總結中國古代土壤科學成就的第一部專著,是我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果,對研究我國古代土壤科學和發展現代土壤科學,推動我國土壤科學走自己的道路和促進世界土壤科學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1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選送這一專著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科技書刊展覽會展出。1982年5月被評為江西省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
《中國古代土壤科學》社會效果良好。王云森至今忘不了西南農業大學侯光炯教授與他的一席話。1987年初夏,侯光炯來贛進行學術活動時特地拜會了王云森,當時侯光炯在全國和江西大力推廣“半旱式耕作法”,表示就是受到王云森一書的啟發。1992年,侯光炯的“半旱式栽培”獲四川省人民政府10萬元的重獎。侯光炯認為中國土壤科學實質上是一門生態系統學高學科,他多次希望王云森申請建立“中國古代土壤科學”的專門研究機構,把中國的土壤科學推向世界。
1975年王云森從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離休,2002年王云森因病逝世于南昌,享年106歲。

王云森舊照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