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晴(1912.11-1994.8)四川達縣人,1958年6月任共大總校副校長,1961年3月任共大總校黨委書記、副校長,是共大總校歷史上第二任黨委書記,1968年4月離任,任職7年。在共大總校師生的眼中,張書記是共大事業的主要創始者;是共大事業低谷時期的關懷者和“生死存亡”時刻的力挽狂瀾者;是共大事業發展壯大的主要決策者和建設者。
共大總校建校之初,張書記十分重視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樹立新的校風、學風。辦學期間,因為學校經濟困難,環境條件差,生產勞動多,部分師生情緒不穩定,矛盾問題比較突出,張書記等學校領導和各處室、各系科的負責同志都以身作則,積極帶頭深入基層聯系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勞動,與大家同甘共苦,并作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終于讓共大總校站穩了腳跟。張書記治學嚴謹,生活簡樸,待人和氣,平易近人,愛護干部,關心師生。
由于共大半工半讀的特點,不但要求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要做到生產自給。共大總校建校之初,師生們總是學習時很忙,勞動時又很累,平時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參加文化娛樂和體育鍛煉活動。毛主席號召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學習也需要有充滿“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濃厚氣氛。共大總校黨委積極采取措施,創造條件加強重視文體鍛煉,張書記自己言傳身教,做出榜樣。每至課外活動時間他就主動來到運動場上,與師生打成一片,玩各種球類,他排球打得非常好。在他的推動和鼓勵下,學校很快就掀起了文娛體育活動的熱潮。校文工團排練演出的話劇《年青的一代》,其水平不亞于專業劇團,曾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在全省大學生運動會上,21個項目共大獲得19個項目的冠軍;在省運會上,共大排球隊取得過第三名的良好成績。出于大家對書記的尊敬和排球的優異成績,師生們給張書記起了個美雅稱號“排球書記”,既表明黨委領導對文體活動的關心支持,又體現了干群關系密切。
張書記長期擔任領導工作,既注重實踐,又善于總結。他是省里知名的“筆桿子”,共大重要的報告、講話、文章,很多都是出自于他的口述和筆著,共大總校師生私下都稱其為“筆桿子書記”,非常敬佩。
關于共大的性質、目的、招收新生、畢業生去向以及半工半讀勤工儉學、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等等做法和體會,他都有詳細獨特的論述。1963年10月23日他代中共江西省委、人委起草呈送總理報中央的《關于我省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辦學情況和請示解決的九個問題報告》;1964年7月15日,他在全省國營企業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工作會議上做關于《堅持半工半讀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人》的報告;1966年1月6日在全省國營企業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工作會議上做關于《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把教育革命進行到底》的報告,為全國其他省份介紹了共大辦學理念,辦學實踐,辦學成就,辦學存在的問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提高了共大在全國的影響力。
1963年10月,周總理給江西省委打電話,讓共大去北京匯報工作。共大總校派出張宇晴,黎超和章仲瑜三位代表參會。10月17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閣,由周總理召集并主持中央八個部委辦的負責人會議,聽取了張宇晴關于共大情況的匯報。會議上總理邊朗讀邊講述毛主席《七三O指示信》...,就共大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并指示農墾部會同有關部委辦逐一一起對共大問題搞了一個“辦法”,寫了個“決定”。在關鍵時刻召開的這次關鍵會議,解決了共大關鍵性的問題,使共大更加鞏固更快發展。
1966年2月7日上午,朱德委員長在省委、省人委負責同志方志純、劉俊秀、黃知真等陪同下,來共大總校視察,黨委書記張宇晴向委員長匯報。匯報前,委員長和藹地問他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張宇晴作了自我介紹后,委員長說:“共大越辦越大,越辦越好,將來你可以回家鄉到四川去辦,不管在哪里辦,都要把你們請出去”,委員長還說:“要把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長期堅持下去,一直堅持到共產主義,你們學校叫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嘛!”。在聽完張宇晴匯報后,委員長感到非常滿意,高興地指示說:“你們的功勞不在于培養了九萬學生,也不在于你們創造了多少財富,這當然是重要的。但主要的在于你們創造了經驗,為社會主義教育闖出一條道路”。匯報完后,委員長應共大總校邀請,還親筆為共大總校題詞:“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理論與實踐,腦力與體力,生產與教育相結合的新型學校。八年來,你們在發展這種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并起了帶頭作用”。
張宇晴1985年離休,從領導崗位退下來,1994年8月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南昌逝世。

作者:檔案館 劉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