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農業大學“興農‘蜜’方”三下鄉團隊深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安遠縣、石城縣及九江市永修縣等地開展科技助農實踐活動,通過產業調研、技術推廣、科技賦能等舉措,為當地蜂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深入調研探實況 精準把脈謀發展。江西農業大學“興農蜜方”團隊秉持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系統開展蜂產業調研工作。團隊先后深入永修縣深山蜂谷、贛縣區大埠鄉和長洛鄉、安遠縣天心鎮、石城縣琴江鎮等地,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樣本采集等方式,累計調研蜂農100余戶,收集產業數據1200條。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注重“三個結合”:一是點面結合,既全面了解區域產業發展現狀,又重點走訪典型養殖戶;二是質效結合,既關注蜂蜜產量,更重視品質提升;三是產學研結合,將調研發現的問題及時轉化為科研課題。通過系統分析,團隊精準識別出蜂種退化、技術落后、銷售渠道單一等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為后續精準施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賦能促轉型 智慧引領提質效。團隊秉持“科技興農、產業富民”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多措并舉推動蜂產業轉型升級。在實踐中,團隊聚焦養殖環節的智能化升級與加工環節的品質提升,全方位賦能蜂農生產。針對傳統養殖模式效率低、管理難等問題,團隊大力推廣智能蜂箱監測系統,助力蜂農實現蜂群健康狀態、蜂蜜產量等數據的遠程實時管理;指導返鄉創業青年搭建電商銷售平臺,打通“養殖—銷售”全鏈條,拓寬蜂蜜銷路。在石城縣,團隊創新開展“蓮蜂共作”生態種養模式,通過蜜蜂授粉技術,使當地特色白蓮坐果率提升25%以上,實現“一田雙收”的產業增值,既提高了蓮農收入,又為蜂農開辟了新蜜粉源。
在此基礎上,團隊將“多箱體”養蜂技術和“后成熟柜”成熟工藝廣泛應用于贛縣區、安遠縣等養殖集中區域,向各基地捐贈了上百臺淺繼箱,有效推動了山烏桕蜂蜜提質增產,品質達到成熟蜜標準。吳小波教授指出:“蜂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數字技術與傳統養殖經驗深度融合,既要守好‘老手藝’,更要擁抱‘新技術’。石城的‘蓮蜂共作’模式就是傳統農業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的典范。”

創新培訓強技能 田間授業解難題。團隊聯合各地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構建“三位一體”培訓體系:一是創新培訓方式,開展講座報告、現場觀摩會及“田間課堂”15場,把培訓搬到蜂場一線;二是優化培訓內容,圍繞優質蜂王培育等關鍵技術,制作實用教材視頻5個;三是強化培訓效果,建立“專家+研究生+蜂農”結對幫扶機制。累計培訓蜂農100余人次,解決實際問題15個。贛縣區長洛鄉蜂農上官恩偉表示:“專家們的指導既專業又實用,讓我們真正掌握了現代化養蜂技術,實現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農旅融合拓新路 多元營銷促增收。團隊立足區域資源優勢,聯合當地政府構建“蜂業+”融合發展體系,形成多業態協同發展格局:在石城縣推廣“蓮蜂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通過蜜蜂授粉技術提升白蓮產業綜合效益,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在安遠縣推動建設蜂產品電商孵化中心,建立“蜂場溯源+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立體化銷售網絡,推動蜂蜜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在贛縣區打造蜜蜂主題文旅融合示范區,整合觀蜂平臺、科普展館等載體,形成集生產體驗、科普教育、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創新實施“蜂箱認養計劃”,運用物聯網技術搭建遠程管理平臺,消費者可通過移動終端查看蜂群狀態,定期獲取定制化蜂產品。同步開展“新農人主播培育工程”,組織蜂農參與助農直播活動,帶動蜂農創益增收。

長效機制固根基 校地共建謀長遠。為確保幫扶成效可持續,團隊著力構建“三位一體”長效幫扶機制:線上打造“農技快遞”,實現專家24小時在線指導;線下建立“1+N”幫扶網絡及“一月一回訪”制度,由1名專家帶領多名研究生定點服務;依托科技小院,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長洛鄉黨委書記歐陽芳麗表示:“這種‘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幫扶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持久動力。”接下來,團隊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把技術成果轉化為產業標準,把幫扶案例轉化為培訓教材,把實踐經驗轉化為政策建議,共同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此次團隊科技助農實踐,是青年學子扎根鄉土、服務三農的生動寫照。團隊不僅帶去了智能蜂箱和智慧技術,更帶去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不僅解決了當下的生產難題,更播下了產業振興的希望種子。展望未來,團隊師生將繼續秉持“把科技成果轉化在鄉村大地”的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讓更多“甜蜜事業”在贛鄱大地開花結果,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