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8日,學校組織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外國語學院教師代表、學校優秀本科生代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代表在安義縣開展“端牢中國飯碗 感悟大國三農”思政課實踐教學。
當日上午,活動在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拉開帷幕。師生們首先參觀了綠能公司,親身感受“端牢中國飯碗”背后的“綠能故事”。在這里,大家看到了現代農業企業為保障糧食安全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果。隨后,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宣講導師、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魏毅教授在田間地頭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且深刻的“田間思政課”。魏毅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運用詳實的數據對比和鮮活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并帶領學生實地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業技術應用等場景。在綠能農業示范園的稻田邊,學生們仔細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況,認真聆聽農業技術員介紹現代農業科技在水稻生長全過程中的廣泛應用。

“以前總覺得糧食安全是一個宏觀議題,離我們很遙遠。但今天和農技員深入交流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深刻含義。”來自農學2301班的魏書芳同學激動地說道。他表示,這次田間思政課讓他深刻認識到農業科技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學好專業知識、為農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8名外國留學生代表參與。在案例分享環節,留學生們圍繞“中國糧食安全對全球的意義”展開了熱烈討論,他們結合本國農業發展情況,各抒己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來自坦桑尼亞的留學生代表多梅感慨到:“中國憑借科技創新和政策保障,成功讓十幾億人的飯碗端得更穩,這對我們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無疑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她進一步分享了她的國家在農業發展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技術落后等諸多挑戰,而中國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及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的成功實踐,為坦桑尼亞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其他留學生也紛紛表示,中國在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分享農業技術和經驗,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下午,師生團隊走進安義縣鳳崗村和水田村,與當地新農人,開啟了一場與鄉村的親密接觸。在鳳崗村,一位鄉村企業主理人向大家講述了他種植彩色水稻、自學各項技能、親手帶動全村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鄉村的故事。通過實地走訪,學生們親眼目睹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生動實踐,感受到了新時代農村的精神風貌和廣大新農人的創新意識。
現場教學教師結合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專業所學服務鄉村振興”。學生們積極發言,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和可行性的想法。環設2302班的呂書涵同學表示,可以打造具有教育功能的農業景觀,將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會計2302班的胡銳敏同學則提出,可以通過管理學中的“激勵”手段提高勞動效率,激發農民的生產熱情,從而讓未來的糧食生產更有保障。對此,思政課教師劉白楊博士總結道:“此次實踐教學將‘大思政課’理念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田野中感受農業發展脈搏,在交流中堅定強農興農使命擔當。我將今天參觀學習的案例更好融入思政課堂,更好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培養更多‘新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