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第二講在熱烈氛圍中展開。副校長游金明教授,后勤集團副總經理、原學校派駐大余縣楊梅村駐村第一書記尹晴,馬克思主義學院潘錫楊博士聯袂講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專題。
游金明從歷史縱深系統梳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奮斗探索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他還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發展戰略,同時結合學校在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農業高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勉勵青年學子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重點和難點,鄉村振興是總抓手。尹晴以“江西農大駐村工作隊楊梅村駐村幫扶之路”為主題,分享了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楊梅故事,特別是講述了學校如何發揮學科、人才優勢助力楊梅村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做法、成效及經驗,充分展示了推進鄉村振興中的農大擔當?,F場展示的駐村工作對比圖,引發學生陣陣驚嘆:“原來鄉村振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

在課堂互動環節,潘錫楊組織學生們結合專業特色,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舊貌換新顏”的成就暢談感悟,并與他們展開交流研討。

本次專題教學將理論教學與田野實踐深度融合,不僅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而且彰顯了農業高校在服務“三農”中的獨特價值。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立足專業所學,將個人成長融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用科技興農的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